我的行動定義我的身分—專訪黎明

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黎明每天到金鐘或旺角支持,最終找到了「我是誰」。(受訪者提供)

雨傘運動: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

2014年的雨傘運動,黎明幾乎每天都會到現場。但她面對一個問題:自己究竟以什麼身分站在這裡?在香港,儘管她在參與六四集會後,改變了對國家、黨的認識,但仍然覺得七一遊行是香港人的事,與自己無關。在上海的家人、以前的朋友都覺得她參與雨傘運動是出賣了上海,認為她不是上海人,更會說她在香港只是二等公民,叫她不要為了取悅香港人,為換取他們的認同而參與雨傘運動。

然而,經歷過雨傘運動,黎明找到屬於自己的定義。當她和其他參與雨傘運動的人追求同一個目標時,這種理想和行動就定義了她的身分,不因地域、國族等限制而改變:

在這定義下,我究竟是不是一個香港人已經不重要。我認同這件事,我願意與其他認同這件事的人一起去付出、行動。這個行動定義了我們所有人有同一個身分,而不須再理會你來自哪裡。

我守我城

黎明回到上海,卻發現上海面目全非。(受訪者提供)

黎明指自己參與雨傘運動、七一遊行,是出於對香港的感情。她深信香港值得一個更民主、更自由的空間。她在上海出生、長大,卻希望香港「不要步上海的後塵」。在她小時候,上海的電視劇、老師上課都是用上海話的。後來因中央的政策,電視劇、教學都須改以普通話為主。上海人再沒機會看以上海話拍攝、講述本地人生活的電視節目,失去了認識本土文化的機會。現在,她見證上海充斥著外省人和遊客,失去了原本的精神面貌。這些變化,令黎明更明白香港人面對的處境和不滿,

「我不希望用在上海的一套又來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