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字,型!

從「獻醜」到「勁揪」

2014年佔領運動期間,從事設計工作的文啟傑(Kit Man)手執一筆一紙,在金鐘力寶中心對出和守在前線的佔領者溝通,用簡潔有力的文字描繪著人們的一顰一笑,就這樣醞釀出一種新字型。之後,Kit Man受朋友所託,製作「我要真普選」橫額,獨樹一幟的字體風格令他一炮而紅。

2015年世界盃外圍賽的中港對壘,球場上飄揚的「香港勁揪」旗幟,同樣出自Kit Man手筆。他笑指自己的字體很醜陋,原自稱為「獻醜體」,直到一位從事字體設計的朋友告訴他,一看到他的字體就會想到港足的「香港勁揪」,為何不叫「勁揪體」?Kit Man覺得有理,而且「勁揪」二字只有香港人才能有共鳴,新字體就此定名。坊間不少人認為「勁揪體」能代表香港人,他嚴肅地說:「我從沒想過要代表香港,這只是由香港人支持而成的項目,沒想過要代表誰。」

「勁揪體」橫額走過雨傘運動、上過灣仔半山、下過港足的球場,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一個專門收集香港日常用字的組織「粵典」曾接洽Kit Man,表示願意提供粵語字表讓他製作字體。兩者理念一拍即合,Kit Man決定製作約6,000個字符,目標明年八月推出,除了常用的口語詞彙如「旮旯」 (角落的粵音)、「撬」、「?」 外,曾經廣泛應用在街市、茶餐廳和小巴車費牌的花碼數目字亦會收錄其中。

Kit Man以前的創作以畫漫畫為主,工作枱後的書櫃亦裝滿一套又一套漫畫,現在變成「畫字」,但他笑言只要作品能引起社會迴響便覺滿足。(呂美珊攝)

造字困難重重 無悔投身創作

從「獻醜」走到「勁揪」的路殊不簡單。Kit Man在上年7月發起「勁揪體籌旗造字計劃」,眾籌期間,集資的數字一直未如理想,直至限期前一晚仍未達標。Kit Man當時亦打定輸數,他承認「勁揪體」是「不太實用的標題式字體」,難以在內文使用。結果卻出乎意料,眾籌得到921人支持,在限期當日成功超越65萬的目標,最終籌得70多萬。

有字體設計師批評Kit Man的眾籌計劃,指「勁揪體」外框不工整,太過「亂嚟」,又質疑他消費佔領運動,是卑鄙之舉。他這樣回應:「『勁揪體』的誕生本就源於社會運動,當作品面世,事情便會完結,可能中途會與廣告公司或其他團體合作,但只是一筆過的收入。」

事實上,「勁揪體」的每一個字符都需要Kit Man親筆創作,再將之電腦化,他預計整個造字計劃需時兩年,經費龐大,開支包括購買電腦和製圖軟件、網站製作、工作室租金等,單是聘請全職和兼職助手各一,兩年開支已達60萬 ,眾籌所得的資金並不足以維持生計。他每星期會抽三日時間造字,另外三至四日則負責其他公司的廣告和圖像設計工作。

Kit Man每日寫25個字,他堅持每個字符都由人手書寫:「(不同的字)即使是同一個部首,形態也會不同,『勁揪體』是手寫字,我希望別人在電腦打出來仍有手寫的感覺,如果所有部首都一樣就變成由電腦拼砌出來,失去了手寫字的意義。」造字困難重重,他說自覺在做蠢事,但仍然無悔:

「社會創作只是一個工具,最大的滿足感來自坊間反應,這亦是唯一可以量化這些蠢事的一把尺,畫了數十張後,忽然有一張獲得2,000多人分享,便覺得可以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