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負」無罪 負能量插畫逆流而上

批評下感猶豫 藉讀者回饋堅持下去

「翅膀男孩」系列漫畫的其中一幅。(受訪者提供)

作為「黑暗治癒系」作家,少不免會被批評渲染負面情緒。其中最具爭議的是「翅膀男孩」,畫中男孩承受不了家長的期望,最後「升天」了。此圖被指分化親子關係,甚至鼓吹學童自殺。Cliffy 曾接到家長投訴:「如果有人看到你的作品後去跳樓,你覺得自己賠得起嗎?」Cliffy 的本意是讓人正視學童壓力過大,但事後亦不禁猶豫應否繼續畫下去。

後來,一位讀者為他帶來答案:「你沒有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而我在想死的時候,想起你,你是我最後一根救命稻草。」Cliffy 把該讀者的訊息一字一句背出來,說這個鼓勵為他的努力賦予意義,同時也肯定了他的創作理念,這種使命感驅使他繼續畫下去。他認為比起勸阻對方自殺,反而應該理解其想法背後的原因,而不應只是避免談論死亡,但求政治正確,本著「我沒叫他去死」的態度,免得負上責任。

「不要強逼自己成為一個完全沒有負能量的人,這種強逼是對自己的傷害。」他強調並非抹煞正能量,只是每個人都需要不同的開解方式,並期望未來能夠繼續為讀者帶來同行的力量。

對於這類「負能量治癒系」專頁,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認為,圖文的表達方式具感染力,有助引起大眾關注負面情緒,而且 Cliffy 的漫畫充滿黑色幽默,當面對不好的事情時,幽默也是一種成熟的心理防禦方式 (mature defense),但他亦強調,專頁只能暫時紓緩讀者的情緒,重點是下一步如何尋求更多支援。他指出,受抑鬱情緒困擾的人與抑鬱症患者的分別只在於程度不同,兩者所需的情緒支援分別不大,比起以說教形式向他們灌輸正面想法,其實他們更需要正面的經歷,如陪伴及理解等。即使互相「放負」,若雙方能在過程中互相理解,從而建立互信及安全感,也是一種正面經歷:「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但可以營造環境讓對方改變自己。」

讀者共鳴:這就是我

方嘉慧對學童輕生的新聞有所感慨,於是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童年時不愉快的經歷,卻有不少人批評她渲染負能量。(陳籽穎攝)

 

(受訪者提供)

受情緒困擾超過20年的方嘉慧是 Cliffy 的讀者。她向記者展示十多張 Cliffy 的漫畫時,不時感嘆道:「這就是我。」

「看他的漫畫會感到安慰,因為終於有人明白自己。」她認為 Cliffy 的漫畫淺白易懂,有助他人理解她的想法,其中一幅漫畫更曾令她放棄自殺。該漫畫講述社會對情緒困擾的誤解,並描繪所謂的「安慰說話」如何把人推下懸崖。她立即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該漫畫,抒發她對這些誤解的不滿,亦希望身邊人明白相關話語的傷害有多大,她直言:「它紓緩不了我的鬱結,但能為我發聲。」她亦不時跟 Cliffy 傳訊息互相勉勵,雖然他倆未曾見面,但已成為有默契的朋友。她認為 Cliffy 的專頁一點也不黑暗,只是反映現實,反而是一種正能量。

繼續閱讀:

現實有悲有喜  放慢腳步接受憂愁

負能量也有正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