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泛起了漣漪——專訪盧煜明

編輯│馮美斯 記者│蘇進燊 攝影│黃靄兒

訪問短短一個半小時,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的盧煜明總共說了30次「這很有趣。」(It’s very interesting.) 無論是繁複的科學原理,或是旅遊的所見所聞,他都懷抱好奇心看待。中學就讀聖若瑟書院,好奇心驅使他閱讀《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等科普雜誌。一顆好奇心,激發出一波又一波漣漪,影響他之後負笈劍橋、牛津讀醫,在孕婦血液中發現胎兒基因,發明「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此後,孕婦想知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無須再冒險抽羊水。

今年9月,盧煜明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同年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呼聲甚高,成為焦點,令人驚嘆這位港產科學家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威力。

難忘與科學巨人同屬一個學會

 盧煜明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入會簽名一刻小心翼翼,生怕鵝毛筆的墨水會滴在歷史悠久的名冊上。(受訪者提供)
盧煜明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入會簽名一刻小心翼翼,生怕鵝毛筆的墨水會滴在歷史悠久的名冊上。(受訪者提供)

2016年9月21日,盧煜明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化學獎」,該獎以論文的引用率作根據,預測諾貝爾獎花落誰家,被視為諾貝爾獎的「溫度計」,2002年至今,該獎項已成功預測39位諾貝爾得獎者。

引文桂冠獎結果甫公布,傳媒即爭相報道盧煜明有機會奪諾貝爾化學獎。可惜化學獎得主另有其人,分別由索瓦日、斯托達特以及費林加奪得,以表揚他們設計與合成分子機器的貢獻。雖然得不到諾貝爾獎,但盧煜明覺得獲授引文桂冠獎已是對研究團隊的鼓舞。他在1997年發表論文,公布在孕婦血漿裏發現了胎兒基因,奠定「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基礎。以往孕婦要檢驗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就要在肚皮刺針抽羊水,須冒流產風險,現在孕婦只要抽血就能從血漿檢測到胎兒基因,檢查方法既簡單又安全,準確度達九成九。據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統計,盧煜明這篇論文被廣泛引用近1,000次,認受性極高。

引文桂冠獎固然是盧煜明的一大榮譽,但對他最有紀念價值的,要數2011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學術研究團體,牛頓、達爾文等科學先驅亦為院士之一。每位院士入會時,均須以鵝毛筆在一本名冊上簽名,這本名冊更是由1660年流傳至今。

2016年11月初,香港電台的紀錄片攝製隊隨盧煜明遠赴倫敦,到訪皇家學會,並請學會展示這本名冊。這本名冊上,有牛頓、達爾文和自己的簽名,盧煜明微笑說︰「能與讀書時耳熟能詳的人物同屬一個學會,很有趣。當然他們成就比我更高,可以觸摸到他們的簽名,感覺更真實,與只在書本上讀到他們名字截然不同。」

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發現,影響後世科學家的程度難以估量。盧煜明同樣希望自己的科研能裨益後世。他說人生至今最大的成就,就是發明了「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作為科學家,希望我會因自己的研究而被後世記著 。」

互聯網在CERN的總部誕生,盧煜明直言有機會親臨朝聖,感覺「好正」。(受訪者提供)
互聯網在CERN的總部誕生,盧煜明直言有機會親臨朝聖,感覺「好正」。(受訪者提供)

自小醉心科學 科研路途曲折 

2016年11月中,亦即訪問前幾天,盧煜明剛從瑞士日內瓦出席會議歸來,會議由TED大會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簡稱CERN)合辦,主題就是「好奇心的漣漪」(Ripples of Curiosity)。談起CERN,他說得眉飛色舞︰「我記得中學看《科學人》時,就已經讀過CERN這個地方,當時他們發現了Z玻色子,(發現這種粒子的)魯比亞還得到諾貝爾獎。還有你知道互聯網也是在CERN發明的嗎……」

自中學起,他對科學興趣濃厚,一直想到訪CERN總部朝聖。今回願望成真,能以科學家身分到訪,雖然他平淡地說「好正」,但言談間仍能感覺他的喜悅。一切看似夢幻,但由安坐家中細讀科普雜誌的學童,搖身一變成為走進CERN總部的科學家,當中卻有重重挑戰。

1989年,當時在牛津大學就讀內外全科醫學士的盧煜明想到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技術,試圖從孕婦血液中找出胎兒的基因。第一次實驗看來成功偵測到胎兒的信號,但往後就不是每次都成功。同年畢業後他當了一年實習醫生,但一直對這項尚未成功的實驗念念不忘,所以選擇攻讀博士,繼續埋首研究。

同為醫生的父親雖然尊重他的選擇,卻又擔心兒子的事業,畢竟一般醫科生畢業後會繼續專科訓練,然後執業。如今回望,盧煜明想到當時其實冒了很大的風險,一心想做研究,卻不一定有成果,他研究三年仍未見成果,卻放棄了當執業醫生這條安穩的路。

1994年盧煜明於牛津大學博士畢業,決定繼續受訓為專科醫生,望最終成為醫生科學家。他說要多累積臨床經驗,方可了解病人需要,從而研究出最切合病人的醫療技術。當時,他醉心研究,卻同時要應付艱深的考試。英國對醫科研究生要求甚高,總有七成人不及格,自小成績彪炳的他竟也形容考試「好變態」,令他壓力極大︰「不及格會收到細信封,及格就有很大的信封,因為有很多要填的表格會一同寄來。」公布當日,他一聽見郵差把信封攝入門口的聲音,就立馬衝出睡房,看見大大的信封才鬆一口氣。

直至1997年,他讀到兩篇論文,發現血漿裏原來有癌細胞基因。他立刻想到,血漿裏會不會也有胎兒基因呢?於是一改以往只研究血細胞的做法,大膽嘗試以血漿實驗,終於發現了胎兒基因。

繼續閱讀:

教學上嚴謹過人 受劍橋教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