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相親公園 孩子不急父母急

124China_01

編輯│韋珍明 記者│劉雪梅 吳映彤 攝影│韋珍明 吳映彤

124China_02「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中國父母習慣萬事為子女打點妥貼,對於婚姻大事更是百般費心。眼看新一代的結婚年齡愈推愈遲,焦急的家長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子女的個人資訊,希望能夠物色合適的媳婦或女婿。「家長相親會」由此演變出來,近年更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相繼出現。

三月的一個星期日,廣州細雨綿綿,平日十分熱鬧的天河公園也冷清起來,惟翠湖旁的小山坡因家長相親會熱鬧依然。由2013年農曆新年起,每逢週末下午二時至六時,數百名父母都風雨不改來參加相親會。一張張徵婚表上列明徵婚者的年齡、學歷、工作等資料,儼如求職履歷,掛滿小山坡。相親會場內更設有不同區域,如「70 後」、「80 後」、「海外」等,以便家長挑選心儀目標。不少家長細看表中內容後,會四處打探,甚至致電徵婚者。偶爾有年輕人親自到來,家長們更會圍上前查問一番。

家長牽紅線 子女受壓力

三年前,趙先生和太太在天河公園家長相親會相識,現已結婚超過一年。訪問當天,趙生與太太牽手而來,趙太的腹部高高隆起,原來寶寶將於六月出生,兩口子快要變成三人之家。回憶相識之初,二人仍幸福滿臉。未約會之前,趙生與趙太通過家長交換聯絡資料,在網上聊天、相互了解。他們發現彼此有很多共通點,趙生竟是趙太高一屆的中學師兄,交往一年後二人共偕連理。

趙生與趙太婚後於新西蘭度蜜月。(受訪者提供)
趙生與趙太婚後於新西蘭度蜜月。(受訪者提供)

當被問及最初是否知道父母參加家長相親會,兩夫婦同時開口,卻給出不一樣的答案。趙太回答「知道」。她是英語教師,當年未滿26歲,本不急著結婚,亦有點抗拒相親:「兩個陌生人為什麼要約在一起吃飯?而且都知道雙方是朝着一個目標才願意出來,這樣做實在太奇怪。」趙太表示,她有很多女性朋友都認為婚姻要靠緣份,單身很正常。然而經過父親多次勸說,她也慢慢接受了:「爸爸認為如果我一直坐着等待緣份,也不知道要等多久,不如行動起來,就當是認識多一個朋友。」

相反,趙生卻全然不知母親參加相親會:「媽媽給我十個電話號碼,叫我從中挑一兩個聯繫一下。」後來他從母親的朋友口中得知這個活動,才意識到母親去了家長相親會。趙先生在工廠從事行政工作,平日生活較為沉悶。他原本期待能夠遇上如電視劇般的浪漫邂逅,對相親有所排斥,但因母親不斷催促,便不再託詞推搪。今年30歲的趙先生笑言當初自己並不急於結婚,更指身邊仍有很多單身的男性朋友:「他們想做『無腳雀仔』,所以不急於找女朋友。」

為子女覓對象 遍尋不獲

雖然有人幸運地喜結良緣,但相親會仍有眾多努力多年未有成果的家長。梁伯伯的女兒今年35歲,是一名註冊建築師。為了幫女兒找到如意郎君,每逢周末梁伯都會特地乘車一個多小時前來相親會。兩年以來,梁伯瞞着女兒,只告訴她所約見的男孩都是由朋友介紹:「女兒到現在都不知道真相,如果她知道我來相親會這種地方,一定會斷然拒絕。」梁伯感嘆,年輕一代把結婚當作等閒事,不明白老一輩「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想法。

另一位來相親的家長林伯伯,有一名33歲的兒子,於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現職國家稅務局公務員。他表示兒子很愛熱鬧,經常和一大班朋友出去玩,但因十分挑剔,對學歷、相貌的要求較高,所以一直沒有合適的女朋友:「我一直很擔心他,有空就會來看看,現在已經來了近兩年。兒子也知道我來,他不同意也得同意。」林伯認為一線城市的年輕人要求太高,導致已到結婚年齡的單身男女愈來愈多。

繼續閱讀

徵婚資料不盡不實 難辨真假

感同身受 義務辦相親會

青年遲婚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