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
為培養市民減廢的習慣,漁護署於去年九月,採用「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口號,在「泛非龍」等本地17個環保及遠足團體的支持下,展開郊野公園公眾教育活動,實施為期一年的試驗計劃,在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大欖涌郊遊徑、馬鞍山郊遊徑、龍脊和鳳凰徑第三段的五個試點,除在主要出入口位置外,移除一共40個垃圾桶,並在原設垃圾箱的位置豎立標語。除了郊野公園,政府亦在全港範圍內減少垃圾桶。根據漁護署資料,全港垃圾桶由2010年的2,870個減少至2014年的2,385個,相差達近500個。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是政府和民間團體合作的計劃,但除了計劃的開幕禮外,兩者並沒有合辦其他實際活動。對此,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表示雙方會保持溝通,希望各自通過不同的層面推進,加強效果:「政府說什麼都有反對聲音,他們(民間團體)推行比我們更好。」
記者到過試點之一的馬鞍山郊遊徑觀察, 途中遇到行山人士王盛華。他在遠足期間不小心擦破鞋底,正拿着脫落的鞋底下山。他表示支持「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認為此舉可減輕工人清理垃圾的負擔。手持破爛的鞋底,王坦言曾想過將它棄置在郊外,但想到鞋底是塑膠,難以自然分解,便打消念頭,將其帶下山。
在山上小巴站附近,記者發現不少煙頭,很多遊人在此搭乘小巴直接前往馬鞍山港鐵站。這些煙頭甚至落在周圍的植物上。記者目睹遊人陳先生將煙頭扔在地上,他尷尬地承認自己貪圖便利,並希望山上保留垃圾桶,以方便遊人需要。
支持計劃的朱漢強表示,政府有勇氣減少垃圾桶,推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值得肯定。他觀察過試點後,發現一些黑點的垃圾的確有減少。他認為政府可以改進目前如相片展覽,講座等較為老套的宣傳方式,增加一些有創意、可讓公眾一同參與的活動,例如讓市民背著與垃圾相同重量的東西上下山,進行參與式的體驗,令大家感同身受,成效會更好。
解決郊野垃圾 教育才能治本
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與農林督察温婉媚一致認為解決郊野公園垃圾問題,教育公眾最重要。政府「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旨在宣傳教育,而非為短期成效,温婉媚說:「大家的著眼點可能是五個試點是否
乾淨,但我們的著眼點是在於改變市民的心態,如果只靠我們撿垃圾、執法去控告人,其實沒有意思。從小由教育做起,效果會好很多。」
胡梓康亦鼓勵通過教育改變郊野公園垃圾問題。「泛非龍」至今已多次與學校及社區服務中心合作,帶領學生清理垃圾,當中曾參與的包括沙田呂明才中學、北角基督教服務處等。胡認為動員社區中心參加,教育效果不俗。他會於三月帶領聖芳濟各書院的同學再前往城門水塘清理垃圾。
朱漢強同樣指郊野公園垃圾問題要通過教育才能治本,不過他認為現時有更多團體關注此問題,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你看到這不只是我們做,而是開始把這件事發芽,發覺有些事情是在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