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委會本無學生 爭取廿年終如願
馮敬恩泄密事件,引起其他校委會委員對學生代表不信任,事實上在90年代以前,港大學生根本不能參與校委會。專門研究香港大學歷史的港大歷史系副教授管沛德(Peter Cunich)指出,1969年首次有港大學生爭取在校內管治架構加入學生代表,惟校方一直以學生沒有能力處理機密文件為由,拒絕學生成為校委會委員。即使學生於70至80年代不斷爭取,亦無功而還。
擔任1986年港大學生會內務副會長的文灼非,亦印證管沛德的說法。文灼非曾當面向時任校委會主席楊鐵樑提及學生代表問題,他引述楊鐵樑表示,擔心學生未能遵守保密協議,令機密文件外泄。文灼非指當時學生較關注教學問題,故沒有強烈堅持爭取校委會加入學生代表。
1991年,港大學生會會長張銳輝發表「香港大學改革報告書(三號)」,爭取兩點,一、增設校委會學生代表,二、廢除港督擔任校監的制度。不過張銳輝坦言,後者並非報告書的重點,因為港督每年只是來「扑頭」(校監頒授大學學位時的動作),沒有爭議性事件出現,因此學生甚少視校監角色為焦點。
翌年,校委會決定開放權力,讓本科生及研究生各選出一名學生代表成為校委會委員。管沛德指出,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大學管治架構都有學生代表,港大管理層面對全球趨勢,覺得拒絕學生加入校委會會使港大「感到尷尬」,才不得不與時並進。
學生任校委 校外委員有意見
雖然港大學生代表成功晉身校委會,但有校外委員卻不太歡迎。張韻琪是2000年港大學生會會長,是校委會當然委員。她憶述有校外委員不喜歡學生代表,在會議期間直言大學不只能由學生做主。她在會議中氣憤地回應,指自己代表二千多位學生選民,希望校外委員尊重學生的聲音:「不是用票數壓他們,但校外人士憑甚麼質疑學生的地位?」
文灼非又指,過去的學生代表大多遵守保密規則,但馮敬恩的「爆料」,直接導致委員不敢多說,讓會議不能發揮正常作用:「有學生代表在此,你是否敢跟他開會?」不過,他同意校委會內需保留學生代表,認為他們有助校方聽取更全面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