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報》、《明周》
《新報》當年被認為是一份「麻甩佬」報紙,龍景昌為《新報》除了「三害」:抽走高利貸、「一樓一」及「印度神油」(男性春藥)之類的廣告,令《新報》可以成功「入屋」。
另一次成功的革新是在《明報周刊》。龍景昌受于品海邀請加入《明周》當總編輯,他自知對娛樂完全不熟悉,回想有次聽演唱會,身旁坐著當時紅透半邊天的鍾楚紅,但他竟要朋友告知才知道那是誰。
不過,他對娛樂雜誌的市場有另一番看法。他在《明周》加入一本走生活品味路線的「Book B」,用創新的方法報道,由派員到波斯尼亞戰爭現場採訪,到每年的巴黎時裝週,他的採訪隊伍都不會缺席,這成功將《明周》轉型成娛樂和品味兼備的刊物。有人批評他浪費金錢,他卻指推出時裝特刊後,之後每一期雜誌都得到超過百萬元的廣告費,是正確的商業決定。
可是,龍景昌改革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1993年創辦的《現代日報》是全港第一份電腦化的小報,但當時的技術未支援到電腦化,小報路線也做不下去,《現代日報》經營了一年多後就倒閉了。曾任《現代日報》記者的葉根銓形容,龍景昌是一個夢想家,走得比別人更前,但在實際執行時未必跟得上。
不可一成不變 要做出自己性格
龍景昌希望《香港零一》有別於其他媒體。他認為香港傳媒的生態過於乏味,近幾年社會大變,香港傳媒卻一成不變。他質疑,五年前的《蘋果》與現在的《蘋果》,十年前的《明報》與現在的《明報》,分別不大。銷量下跌,媒體唯有裁員,最終傳媒質素每下愈況。
近年紙媒步向寒冬,他仍然充滿信心:「不要說無人看報紙,每日免費報紙派了多少份?人依然有看紙媒的習慣,他們只是不買而已。」他批評現時的報紙像TVB劇集一樣,沒有在內容上投資,流失讀者根本是自身質素問題。他強調其他媒體的作風並不影響《零一》的定位和運作模式,「這不決定於現時《蘋果》如何搞、《明報》如何搞、《東方》如何搞。我們只是做自己,有自己的個性。」
從小到大的理想主義者
龍景昌對傳媒仍然滿懷理想和憧憬,原來他從小已是理想主義者。七十年代早期,還是中學生的他不滿香港的殖民地教育,活躍於參與保釣和中文運動,更險些被捕。因對1968年法國學生運動有憧憬,他71年跟志同道合的朋友遠赴巴黎,回港後再投入社會運動,參加過多次示威活動。龍更曾經開設社會學習班,當年班裡的成員還包括少年「長毛」梁國雄。
現年62歲的龍景昌,仍像當年十多歲搞社運的「憤青」,熱情地追求理想。他把理想和希望放在《香港零一》:栽培記者,使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人。「在這平台裡,令記者不要浪費青春,是我們最大的責任。」到底《香港零一》能否成為他心中理想之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