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錄一生 長者故事上書架

鬼馬夫妻 積極參與自傳計劃

 Martha和Lawrence年輕時喜歡跳舞,是派對的常客。(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Martha和Lawrence年輕時喜歡跳舞,是派對的常客。(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家人自資為老人家出書,也有社福機構為長者寫人生故事。聖雅各福群會於二零一三年十月起為轄下的長者籌辦「生命記者」計劃,並在社區招募義工,培訓過後,這些記者便開始訪問老人家,然後把文字結集成書。由於計劃靠撥款資助,出版上一切從簡,聖雅各會把文字印製成小冊子,送給受訪者、資助人和贊助人,一共只印三本。

七十八歲的蔡佩明(Martha)跟八十五歲的李月耀(Lawrence)是參與是次計劃的老夫妻。訪問當天,他們特別要求記者一定要喊他們的英文名 (下文亦統一以英文名稱呼)。為他們寫傳記的是一名退休英文教師黎美莉,她說:「如果訪問一般的老人,你會覺得他們是住鄉下,要捱世界、捱大子女,但他們卻是非一般的老人家。」Martha和Lawrence居住北角半山的雲景道,兩人分別是嘉諾撒聖心書院和新法書院(已於2012年9月停辦)的校友,唸番書的他們年輕時喜歡跳舞開派對,現在也常常在中心跳舞唱歌,十分活躍。

前衛的個性,使兩人一聽到「生命記者」計劃便一口答應。Martha說:「我們雖是老,但依然生活在世上,可以做得到的就要爭取。我想鼓勵大家不要看輕自己,寫自傳不是大人物才可以做,我們也有自己的故事。」

學會欣賞自己一生

他們的故事中也有因緣際會。Lawrence年輕時為日本三洋電機公司的香港代理人,又是澳門馬主,他事業成功卻是從一個小小的偶遇開始,黎美莉說:「Lawrence的哥哥以前在灣仔修頓球場附近開辦館,有一晚有個日本人來問他們有沒有冰賣,因為他想用來凍啤酒,然而當時的辦館賣洋貨為主,故沒有冰賣,那個日本人失望地離開。但恰巧在場的Lawrence追了出去,還免費送辦館貨倉裡的冰給他。後來兩人成了好朋友,那個日本人還介紹了朋友跟Lawrence合作做生意。那個朋友就是三洋電機的代表,正想在香港找代理人。」兩夫婦的正能量也改變了黎美莉的個性:「我以前是個很嚴肅的人,喜歡沉思,但跟他們的相處後,我發現自己笑得比以前多。」

寫自傳的困難

同時訪問兩個老人家的其中一個技巧,是要照顧他們的精神和感受。Martha(中)說話較多,Lawrence(右)以聆聽為主,如果見到Lawrence打瞌睡,黎美莉(左)會立即問Lawrence問題,讓他發表意見。
同時訪問兩個老人家的其中一個技巧,是要照顧他們的精神和感受。Martha(中)說話較多,Lawrence(右)以聆聽為主,如果見到Lawrence打瞌睡,黎美莉(左)會立即問Lawrence問題,讓他發表意見。

無論是有採訪經驗的鄭佩珊,還是第一次寫書的黎美莉,兩人都不約而同表示,替老人家寫傳記確有一定難度。老人家的記憶會比較跳躍,沒有年份概念,鄭佩珊笑說:「梁金妹提過兩次生小孩的事,說坐月就好像坐監般,我以為她在說自己,可是聽了數次,才發現原來金妹是說她媽媽坐月的事。」隨後幾次的訪問,她都會問金妹當時的兒女多大,來確認事件發生的年份。她坦言,寫這本書最大的難處是核實資料的真確性:「我常用的方法是上谷歌、慧科新聞搜尋新聞,甚至會到中央圖書館翻看舊報紙、舊書。」黎美莉現在已經完成了歷時半年的訪問,正處於寫稿階段,一件小事亦要重複確認多次。若提到老人家不愉快的往事,要用正面說話回應鼓勵,經常給老人家肯定和欣賞,是她與被訪者建立信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