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年回顧 血汗碼頭的轉變

119labour_0

編輯│李梓沖 記者│黃靄兒 攝影│李梓沖 黃靄兒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葵涌貨櫃碼頭爆發工潮,數百名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的外判工人罷工,揭露香港貨櫃碼頭業表面風光,工人的工作環境卻非常惡劣:工時長、工資低、工作環境不人道的苦況。工人抗爭四十日,引來社會極大迥響,結果逼使外判商讓步,提出百分之九點八的加薪幅度告終。兩年後,有工人認為雖然待遇得到改善,但憶述兩年前那次工潮,眼淚仍難禁奪眶而出,亦有工人希望爭取集體談判權,奪回打工仔的尊嚴。

工潮後碼頭的轉變

兩年前,碼頭工人在頭上戴上紅頭巾,奮力抵抗碼頭公司和外判商的剝削。(受訪者提供)
兩年前,碼頭工人在頭上戴上紅頭巾,奮力抵抗碼頭公司和外判商的剝削。(受訪者提供)

碼頭工人的抗爭並非始於近年。早在一九九六年,工人曾組織罷工,抗議和黃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HIT)的外判商「東方新記」削減人手,HIT最後終止東方新記的合約,結束罷工。自此以後,工人的工資不斷被削減,由九五年的日薪一千四百五十六元減到一三年普遍只有一千一百元至一千三百元,為二零一三年的工潮埋下伏線。

阿陳任職HIT外判橋邊理貨員達十四年,現年六十三歲的他為現任碼頭業職工會理事。他說:「九六年那次是一次失敗的工運,自此工資足足少了三四百元,碼頭工人的悲慘日子便來臨。」

兩年前的工潮雖以加薪作結,但阿陳卻認為是第二次失敗,因為工人仍未爭取到集體談判權,沒有主動與公司談判的權力。無奈工友已筋疲力盡,只好接受百分之九點八的加薪方案。阿陳眼見二零零七年紮鐵工人在沒有集體談判權下,成功爭取改善薪酬和待遇,當時他含淚勉勵工友:「不要氣餒!我們要以紮鐵工人為榜樣,那種生命力和戰鬥力,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回憶當日對工友的勉勵,阿陳忍不住了淚水。
去年,HIT的外判工人再獲加薪百分之十點一。阿陳強調,這決定由HIT主動提出,碼頭操作部助理總經理甯福基在記者會形容「工潮讓自己上了寶貴的一課」,當時罷工導致碼頭公司每日收入減少約一百二十萬元,所以他明白加強與員工溝通和改善工作環境的重要。

能夠聽到碼頭公司高層講出這番話,阿陳形容「史無前例」,自罷工以來,工友一直希望薪金能追回一九九七年的水平;加了薪金後,終能比九七年的高出百多元,現時一更二十四小時有一千五百九十一元。阿陳嘆道:「雖只加了百多元人工,但聊勝於無。」到今年,工會要求加薪八點五,可惜HIT只答允增加五點五,遠低於要求。

除了工資調升,工人的工作環境亦有改善。阿陳形容,碼頭工潮前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全個碼頭僅有兩個廁所,供所有當值工人使用;休息室只有儲物櫃和一張長椅,沒有床,「自己在地上睡了十五年,也經常睡在廁所門口」,工人根本無法得到充分休息。船務工人一更二十四小時,兩人一組做四至五小時,另一組則休息,但休息時間仍須「待命」,有需要時要立刻出勤。所以他們在工潮時也極力爭取改善環境。

尚有精彩內容 請轉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