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十年光陰 公義太遲來
港府宣布港人在內地「超齡子女」可申請單程證來港定居的新政策推出後,雖然社會上對放寬政策有不同聲音,但不少學者均認為,政策推行得太遲,政府應亡羊補牢,提供長遠的發展方向。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政府當年粗暴地剝奪了一些港人內地子女的居港權,令他們以雙程證長期在兩地奔波,虛擲了生命中最黃金的十多年光陰,是對他們長遠的損害。「十幾年都只是給他們行街紙(即臨時身分證明書),不能在港讀書和工作,到了中年,沒資歷又沒技術,這是矛盾的。同齡人在這十幾年中可能已獲得了一些成就,但那些人在香港待了十幾年,卻連居民身分都沒有。遲來的公義,補救都補救不了。」
目前,政府未有任何數據顯示新政策下將會有多少合資格申請者來港,鍾劍華就估計約有八萬人左右,談到有人擔心這個政策會對本港的福利政策帶來壓力,同時在勞動市場造成更大的競爭,他說:「他們對香港社會產生一定的衝擊是無可避免的。人多了,對勞動市場一定會造成壓力,但是綜援和公屋等福利均需當事人住滿七年才可以申請,因此不會有太明顯的即時影響。政府和社會機構應該考慮怎樣幫助他們就業及投入香港生活。」
對於有指內地人來港純粹為福利,他稱,道德上純粹為福利移民並沒有絕對的對錯,香港人移民都是這樣,這是他們的權利;再者,內地人來港拿綜援的只是少數,現時拿綜援的三十萬人口中,有家庭成員來自內地的只有十幾個百分比。
不過,放寬政策的同時,他擔心有些「超齡子女」因為等了十多年,不甘心放棄來港,所以可能造成情感上「盲目來港」的情況,認為社工團體應該讓他們知道香港不一定是那麼吸引,國內機會也很多。
然而,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孔令瑜則估計,真正申請的人數會很多,但實際上留在香港的則未必有那麼多。而一直幫助超齡子女爭取居港權的甘浩望神父也估計,拿了香港身分證又回大陸生活的情況至少佔百分之三十。
配套措施宜與時並進
亞太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陳振寧認為,政府需有更多配套措施協助這批「超齡子女」融入社會,因為他們來港後的生活環境大不同,亦可能與父母產生矛盾,需要社工進行協調。「政府的思維還停留在八十年代,講到超齡子女就講建築業興盛等等,好像已經預計到來港的『超齡子女』就是低技術、低學歷的人。」
他表示,現時的新移民很可能跟三十年前的不同,政府需要做的是調查超齡子女及他們的家庭組合,以及他們的來港意欲,因為很多「超齡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很可能來港後還會申請自己的配偶、子女來港,因此政府需要評估可能引發的第二波移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