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魏子軒 記者:李凱怡 莫凱琳 攝影:李凱怡 莫凱琳
今年一月,無線電視新聞部爆發辭職潮,六名資深記者相繼離職。其中一位辭職記者柳俊江,在離職後數天便在網誌上發表題為《我離開了我愛的崗位》的文章,大談離職原因,引起行內和社會人士猛烈迴響。傳媒雖被稱為行政、立法及司法以外的「第四權」,但是香港新聞工作者所得到的卻是過低的待遇。新聞部門資源緊縮、行業競爭激烈,令資深記者相繼離開、有意投身者卻步,埋下新聞質素下降的隱憂。離職記者都希望傳媒老闆能夠重視人才,給予記者合理的待遇。
待遇差難成為終生職業
香港記者協會於二零一零年調查本港二十一間傳媒機構的入職薪酬,發現電子媒體記者的起薪點超過一萬元,而文字媒體記者則大部份介乎在九千至一萬元之間。前無線電視公共事務節目監製區家麟認為,記者起薪點並不算低,但升幅卻非常有限,一般擁有四、五年經驗的記者,其薪酬也大約只有一萬五千元。他表示,為了理想,有記者可能不介意低薪工作︰「但當你漸漸發覺同期出身的同學可能已月入數萬,並計劃結婚、買樓,再看看自己的情況,給了一部份作家用後,幾乎不夠用。」前now寬頻電視財經台記者薛健鋒,現職於一家金融機構,他自實習起一直在now寬頻電視工作,入行接近三年。他直言:「記者工作很有趣,但我看不到可以得到一個足夠養家的工資,不是個別公司的問題,而是做下去工資也只是輕微增加。」
新聞部資源緊縮 獨家報道減少
另一方面,新聞機構近年緊縮開支,令記者缺乏資源去發掘獨家新聞。剛轉職至愛護動物協會工作、在無線電視新聞部渡過了八個寒暑的前高級記者柳俊江,就在網誌上形容現今記者只是機械式的「車衣女工」。
他接受本刊訪問時透露,新聞台往往因為擔心出現「人有我冇」的情況,結果便把記者的工作編排得密密麻麻:「記者採訪一個活動,可能只是因為有某個官員出席,看看他會不會說甚麼。」 他認為這樣會缺乏時間去深入探討報道題目和發掘獨家新聞:「記者需要時間先接觸他們的採訪對象,可能透過電話或者到現場做資料搜集,這樣才可以有『人冇我有』的新聞故事。」
區家麟亦認為,在同行激烈競爭下,為了追趕其他電視台得到的畫面或訪問,往往忽略事件背後的新聞價值。他以包致金姪女Amina出獄後,記者在寒風之中等她三、四天為例:「其實我們是否真的要花這麼多時間去等一個Amina?不少行家都擔心『獨冇』,除了會被老闆大罵一番外,當人人都拍到的時候,唯獨你拍不到,你便會覺得自己很沒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