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募捐員非義工 七成二市民不知情

籌款員「多勞多得」

至於籌募員受聘於中介公司的模式,以集善有限公司為例,籌募員每星期工作五天,每天七小時。本刊記者訪問到去年暑假曾任職集善有限公司籌募大使的洪浚偉。他指出,受聘做籌募大使每個月有五千五百元底薪,另有勤工獎、交通津貼及獎金,一般每月可賺七千至八千元。

洪浚偉又表示,收入取決於「多勞多得」,招募到的月捐者數目愈多,獎金會隨之增加:「列入獎金計算的捐款單金額最少要有一百元,首十張單每張約收獎金兩至三元,之後每張四至五元。第一百零一張開始,就每張六十至七十元。」

集善有限公司總監趙錦霞強調,他們採用「獎金制」而非「佣金制」,兩者並不相同:佣金會跟市民捐出的一分一毫掛鈎,但獎金跟市民的捐款額無關,而是以捐款者的數量決定。而籌募大使招募的月捐者愈多,所得的獎金亦愈多,是希望藉此鼓勵員工積極接觸市民。

不滿籌款員募捐手法

不過,隨著籌款工作愈趨商業化,部分籌款員的募捐手法亦惹起公眾不滿。本刊街頭問卷調查顯示,二百一十名受訪者當中,接近三成半受訪者對籌募大使的募捐手法感覺負面,感覺正面的不足一成。有受訪市民甚至認為籌募員「擾民」及「死纏難打」。

有籌募員更會在游說過程中隱瞞受聘的身分,務求打動市民捐款。現正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二年級的蘇同學表示,她曾經在港鐵大學站外,被愛滋寧養協會籌募大使誤導。她表示:「我問他是不是義工,他說是,更說自己自中四開始支持該慈善機構。」她當時被籌募員打動,即場簽了捐款單,但其後記者以途人身分再問該名籌募員時,他卻直認自己是受薪員工。

愛滋寧養服務協會籌募及傳訊經理李金群回應指,機構委託一間叫「創價管理發展有限公司」的籌款公司進行街頭勸捐工作,籌募員全都受薪。她表示,協會一向有給予籌款公司清晰指引,得知今次事件後已立即向創價反映,並會認真及嚴肅處理。

業界也很關注有害群之馬的問題,所以已經成立工作小組,參考英國及澳洲的籌款行為守則,草擬一份屬於香港籌募業界及慈善機構的工作指引,希望改善籌募人員整體質素。集善有限公司總監趙錦霞表示,籌募員應緊守自己的專業操守:「我們業界要自律,要有一套守則,讓市民覺得我們的籌募員有禮貌,不滋擾,不死纏爛打,希望市民對我們改觀。」

樂施會香港部總監蕭美娟亦表示:「我們的籌募大使要遵守一份Code of Conduct(行為準則),例如被問及身分時,一定要表明是員工;市民在馬路附近就不要追得太貼,最重要都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