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人生活

外籍傭工 現代奴隸

不存在的還有Armilyn Espano Lawas,或許因為她在香港出生、讀書和上班,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不是「菲律賓人」。Armilyn的父母是外籍傭工,一家人住在粉嶺的小單位。但當年母親發現丈夫有外遇,二人分開後,她因無力獨自承擔昂貴的租金而與四歲的Armilyn到處流浪。她們試過偷偷住在朋友家的天台,也試過在無人的村屋裏過夜。Armilyn以為那是一場冒險遊戲,只會興奮高呼:「噢,我們今天又有新屋!」直至母親覓得新僱主,居所才穩定下來。「其實印象中,我的童年是非常愉快的。」

rmilyn四年前在香港大學英文教育系畢業, 現職中學英文教師

前路還是茫茫一片,Armilyn的母親未能負擔二人的生活費,一度想過將女兒送回菲律賓。但或許上帝希望Armilyn留在香港,她們在教會遇到一對美國夫婦,替Armilyn取得Sha Tin Junior(國際學校Shatin College小學部)的面試機會。Armilyn最後獲得錄取,更得到獎學金,免去不少財政壓力。

在國際學校裏,同學沒有把Armilyn區分為香港人或菲律賓人。然而,朋友大部分都來自富有的家庭,父母通常都是律師和醫生等專業人士,令她不知如何開口介紹母親的職業:「我不知道別人會否相信我媽是個……真的,有段時間,我還覺得有點尷尬。」長大後,她才明白工作與地位不存在必然的關係,外傭在她眼中是高尚的工作,不用感到羞愧:「清潔家居,照顧僱主一家的起居飲食,還要照顧我和弟弟,媽媽簡直是一個女超人。」
可惜,香港人並沒有這樣的感悟。

Armilyn認為香港人仍然持有「外傭是較低等,是現代奴隸」的心態。最令她反感的是,中介公司把外傭的照片和資料列印成為單張,再張貼於櫥窗,猶如售賣商品:「我每次經過都好想把它們撕下來。」她帶著微笑,也難掩內心的憤怒,再冷冷地反問:「如果你是被貼的那一個,你又會有何感覺?」

Armilyn(前排右三)深受學生歡迎

憤怒過後,更多的是傷心。因為一個她愛的地方已經變得陌生,變得模糊:「我愛香港,我在這裏長大,香港是我的家。」但外傭居港權的爭議讓Armilyn發現這地方的國際化,這地方的多元化,彷彿已經蕩然無存。她感慨香港人總是以為外傭對社會沒有貢獻,事實卻是他們一手一腳照顧香港未來的下一代。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這世界找不到沒有歧視的地方,但這名外傭的女兒已經看透世情。她笑言:「香港人歧視所有人,只有白人不在此列。」

外籍人士主要透過入境事務處的「一般就業政策」來港就業,當局會根據以下條件評估申請人是否符合資格:

來港途徑

1) 已確實獲得香港公司聘用
2) 工作不能輕易覓得本地人擔任     3) 擁有良好教育背景,如持有學士學位
4) 具備良好技術資格或工作經驗
5) 沒有嚴重犯罪記錄
6) 能對本港經濟作出重大貢獻

不過,以上入境安排並不適用於部分國家國民,如柬埔寨及阿富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