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也是生活
憑着自然不造作的演技,楊淇甫入行便嶄露頭角。十七歲處女作《魂魄唔齊》即為她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第二部電影《20 30 40》更獲得台灣、香港多個電影頒獎禮最佳女配角提名,演技廣受好評。但火紅的勢頭沒有燎原,提名未有為她帶來更多的演出機會。出道十年,十部電影、五部舞台劇的成績表,談不上多產亮麗。她曾感懷才不遇,但後來明白到演員總不能只懷緬過去的表現:「我們不應停留於過去,若我常提着十年前曾提名最佳新人,帶著這種心態很難進步。」她更發現要成為出色的演員,同時要學會生活:「行得慢或作品不多,不表示我不會演戲。如果有一段時間不斷做戲,你的成長階段便會有一處留白。我的人生算很豐富,活得有意義,如果不斷地工作,可能會更寂寞或有更多不滿,因為你失去了生活。」
她喜歡跳舞,從爵士、「funk」到芭蕾舞,曾瘋狂的一個月內跳足廿八日。她喜歡看書,不再看少時鍾愛的張小嫻、亦舒,改看人生哲理書,更打算年尾出書。又喜歡獨自看電影:「曾經有一天假期,我一個人到戲院看了三套電影。」她亦喜歡自己一個人散步:「台灣天空很大,我喜歡在那邊散步,早六個捷運站(下車),再走路回家。」因工作關係常常港台兩邊走,不但令楊淇變得堅強,同時練成自處的本領:「自處不等如寂寞,不要混淆。我們總會為自己結下很多心結,找朋友傾訴的確能幫助一部分,但真正打開心結的人一定是自己,不要撇下自己。」
最重視的人
楊淇亦珍惜親友。談到家人,楊淇形容對姐姐的愛是「死心塌地」,是自己的倚靠,縱使這些年來經常往返兩地工作早已訓練出堅強獨立的性格,但面對姐姐總會特別軟弱:「我會找能讓自己任性的時候撒嬌,通常對姐姐做,因為知道她愛我。」零八年,楊淇母親因癌病離世,改變了她的人生觀:「當你失去了一些東西,你會更加知道現在需要什麼,會想現在應做甚麼令明天不會有遺憾或後悔。」「人生苦短,你不會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所以要活在當下,雖然很老套,但是真的。」
談及《幸褔的旁邊》導演麥曦茵,她更是笑逐顏開:「大家都覺得我和麥曦茵很曖昧,我和她很夾,因為我們同年紀。」《幸褔的旁邊》已經是二人合作拍攝的第三段獨立短片:「和阿曦(麥曦茵)合作最有趣是她沒甚麼劇本,到了現場才給你一疊紙,因為我是一個需要準備妥當的人,『飛紙仔』(編劇開拍時才臨時給演員劇本)我都可以,但盡量不要,哈哈。」楊淇又形容認識到麥曦茵是很幸運的事:「跟這麼多導演合作,我同阿曦是最有火花的,因為我們都彼此信任,不需要解釋太多,我覺得這樣就很足夠了。」
對楊淇而言,師父張艾嘉的地位不比任何人低:「張姐(張艾嘉)在我人生中出現過很多角色,像媽媽、朋友……」楊淇早入行,從前並不成熟,她感激張艾嘉在自己工作上給予不少意見:「批評得我最多的是張姐,她很少讚我,五六年來就只得一兩次。」楊淇說師父在她沮喪的時候更會扶她一把:「我拍完《見鬼10》,哭着對她說我演得不好,她安慰我說:『不要緊,又不是世界末日,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楊淇微笑着,神情堅定的說:「她離不開我的人生,我永遠都會感謝她的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