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香港電視前高級編導蔡錦源亦成功註冊一個討論電視文化的團體,並打算登記做選民。五十出頭的蔡錦源,於電視界擁有資深的經驗,曾於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工作。於二零一三年為香港電視拍攝綜藝節目《挑戰》。他在雨傘運動期間不時留守金鐘,留意到身邊的文化藝術人都有關注到今次選舉抗爭運動,便與朋友商量組團。雖然他反對功能組別的小圈子選舉,但同樣覺得若想顛覆制度,一定要由裡面開始。
他與羅鎮祺想法不同,自覺「踢走」馬逢國的機會不大。但他認為行動是要表達意願,對他而言象徵意義更大,能讓人知道這個方法可行。即使今次失敗,蔡錦源期望再下一屆有更多人參與功能組別選舉,選出自己屬意的業界代表:「希望讓人看到,付出的只須很少,只要有希望拿到一票,便有希望推倒這個制度。」
獨立劇團好戲量的藝術總監楊秉基則認為行動意義正面,反映文化界思考如何對抗制度:「你不入建制,你無辦法改變建制。」好戲量劇團早在前兩屆立法會選舉已經是合資格投票的團體,楊表示創團登記成為文化小組選民並非什麼新鮮事,他們劇團當年登記選民過程也很容易,自己也跟劇團成員註冊了五個團體來「玩」。
由於參與者可以重複組成不同團體,所以新創的文化團體或許只是空殼,並沒有實際運作,恐被人詬病為種票。因此,部分發起行動的網民主張行動應低調行事,以策安全。楊卻覺得行動無須秘密進行,因為組團的方法並不違法,且已經受到頗廣泛的關注,現在已不能以游擊的方式進佔功能組別。既然如此,他覺得文化界可以開宗明義告訴社會是次選舉抗爭背後的理念,讓更多市民醒覺,並在不同的界別都爭取去除小圈子選舉。
被問及對文化藝術界的訴求,羅鎮祺和蔡錦源均認為香港的藝術空間狹窄,演出場地不足。羅覺得,藝術未能融入香港人的生活,令到文化藝術不能成功。蔡希望能選出一個真正關心香港文化生活,而非純粹為單一機構團體利益著想的人。二人都說心目中的理想候選人必須正視上述這些問題。記者就文化界上述行動及訴求向馬逢國查詢,截稿前未有回應。
政府或加以抯撓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如果有些團體成立目的僅為投票,選舉過後團體就不了了之,這做法便不理想,始終如同種票:「即使制度不公平,你用一個不公平的方法抗衡,不是一個好做法。」
對行動實際效果不感樂觀,他覺得創立數十至百多個團體對選舉的影響力很小,同界別還有另外三個小組:體育、演藝和出版小組,文化小組的選民投票時極其量僅可以影響該小組,難以動搖其他小組的選票。
根據選舉事務處二零一三年正式選民登記冊,文化小組約有一千二百個團體選民,雖佔整個界別過半數,但是一般群眾卻不可能以同樣方式攻佔其餘小組。
另外,選舉條例並沒有註明團體要成為選民所需的運作年資,選民登記審核準則亦模糊。馬嶽指出政府掌有功能界別選民登記成功與否的權力,政府可能要求團體出示過往曾舉辦的相關活動證明,新成立的「空殼」團體就難以通過審查。他又認為,這些新成立團體容易讓政府懷疑其登記目的只是用來影響選舉,因此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前未必能成功註冊。
蔡錦源卻不擔心申請的過程會受到政府阻撓:「我相信香港本身的制度。本身《社團條例》是這樣,我也依循條例去做。我所有的文件,都符合條件。」雖然他想顛覆功能組別,但他指自己在整個申請程序上都依循法例,政府並無理由干涉或阻撓。他認為政府若從中阻撓,可能會引起更大的迴響,屆時政府未必能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