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置業階梯三十七載 回顧居者有其屋

編輯│何裕琴 記者│戴晴曦 攝影│戴晴曦

117history_7暌違十二年,首批復建居屋終於去年十二月公開發售。一九七八年,隨著香港經濟起飛、房屋供不應求下,第一代居屋應運而生。今日在樓價狂飆中,政府重推居屋,盼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究竟以往的居屋政策如何為市民帶來安居樂業的時光?經歷長達十二年停建居屋的真空期,今日的居屋是否只是杯水車薪?

首推居屋 為市民帶來安樂窩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樓價上升。不少市民既無法負擔私樓的價錢,也不夠資格申請公屋,處於「夾心階層」的位置。政府遂於一九七八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下稱居屋),為這些市民提供置業機會,增加房屋供應。

當時居屋的申請資格與現時一樣,分為白表(非公屋住戶,全家總入息不超過三千五百元)及綠表(公屋住戶)兩種申請途徑,綠表申請者優先選樓。在第一輪約三萬五千份居屋申請表中,只有約八千份屬於綠表人士,反映當時公屋住戶對居屋的反應並不熱烈。現年六十五歲的余辰菊是這八千名申請者中的其一。

在余辰菊五百多呎的單位內,客廳放置沙發及一張大型按摩椅後,仍感寬敞。
在余辰菊五百多呎的單位內,客廳放置沙發及一張大型按摩椅後,仍感寬敞。

原本居住在愛民邨的余辰菊表示,當年很多公屋住戶都不願放棄本身租金便宜的單位,故此申請人數不多,甚至有街坊朋友質疑、取笑他們的決定。「但想到小朋友始終會長大,需要自己空間,也想擁有自己的物業。」適逢居屋推出,余辰菊便抱著『搏一搏』的心態去抽居屋。

當年的居屋申請以抽籤形式進行,幸運的余辰菊在首輪中第一個便被抽中,因而能夠挑選自己最心儀的何文田俊民苑,以十五萬價錢購入實用面積五百多呎的大單位。

余辰菊和家人一直居住於俊民苑,至今已有三十四年。她憶述購入俊民苑時以十年分期付款,每月供款一千一百多元。相比起住在愛民邨時每月只需四百多元的租金吃力不少。余辰菊的丈夫是的士司機,一星期上班六至七日,幾乎不放假。她也會找些副業做,長女亦替人補習,幫補家計。為了省錢,一家人三餐幾乎都在家中解決,甚少外出用膳。她笑著說:「當時也是捱的,慢慢捱過便鬆一口氣。現在的人常說辛苦,但我們不這樣覺得,節省點便行。人家天天飲茶,我們不飲茶,吃麵包的。」

余辰菊家中的客廳。
余辰菊家中的客廳。

余辰菊對第一代居屋俊民苑讚不絕口,她認為這裡交通方便,鄰近市區,一程小巴便能直達旺角、紅磡;而且單位十分實用,她語帶興奮地說道:「這裡客廳有二百多呎,比外面私樓的客廳還要大呢!」故一直慶幸當初堅持申請居屋的決定。即使現今樓盤呎價升至九千多元,比購入時升值幾十倍,余辰菊也不願意賣掉居屋搬去其他地方居住。

經過余女士第一批「居屋先鋒」後,愈來愈來人選擇入住居屋。隨著白表人士申請數量越來越多,政府其後讓公屋及私樓住戶有同等機會購買居屋,增加白表人士「上車」的機會。另外,於一九八六年開始,政府由每年提供一萬個居屋單位增至一萬五千個單位,為市民增加居屋供應。不少居屋如將軍澳的寶盈花園設備完善,擁有媲美私人屋苑的設施如游泳池、網球場、燒烤場等。

在九十年代,居屋已遍佈全港,政府於一九九一年共出售十六萬個居屋單位,出現「居屋熱」的現象。

零三年樓價急挫  居屋計劃一度剎停

居屋是不少市民的安樂窩。可是,直到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副教授李寧衍指出,當時不少市民都失去購買物業的信心,加上零三年沙士的爆發,樓價亦隨即大跌,私樓價錢低廉,樓價屢創新低。

零二年六月推出的藍田鯉安苑一期、沙田愉翠苑二期及大圍嘉徑苑,即使交通便利,最後只售出一半的單位,其餘「貨尾」無人問津。面對房屋需求越來越少的境況,房委會於零三年宣布停建及出售居屋單位,居屋計劃暫被叫停。一些早已建好的居屋被改作公屋出租,如天水圍俊宏軒搖身一變「豪華公屋」,內設五層停車場;一些則轉作政府宿舍或售予合作的發展商,如紅磡紅灣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