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以外的金錢較量 內地擇校生制度

一家挨窮也要上重點

聞小文表示,重點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區別很大,「普通高中的學生警覺性不太高,取得一點成績就會自滿。」來自湖北省,曾就讀隨州市外國語高中的擇校生王彬彬解釋,重點高中除了學生自律性較高之外,教師資源也不同。聞小文提到,她的高中淮陰中學會從全省不同的重點高中高薪聘請名師,「重點高中的學習氛圍、教學品質、管理方式都比普通高中要好,教學設施也齊全。最關鍵是環境,和優秀學生相處,整個人的能力也可以提高。」

教育不平等 分裂社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軍,主力研究教育政策及中國教育,他認為「擇校生」制度會讓社會進一步分裂,未能負擔擇校費的低收入家庭孩子進一步變成社會底層,卻增加了家境好的學生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擇校生」制度剝奪了一些學生的受教育權,是對社會資源的掠奪,學校經費來自政府投資,是納稅人給的,學生應平等享受。

李軍認為,各城市應該根據自身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逐步取消擇校生制度,以實現社會與教育公平,「讓學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不能只讓少部分人因經濟政治關係,而佔有更多利益。」

要取消制度,改變市民傳統觀念的包袱也是另一項因素。李軍表示,「制度取消容易,關鍵是打破市場,用甚麼方式打破家長的名校心態。」對於窮人家庭來說,向上流動的機會除了念書考試這條「獨木橋」外,很難有其他選擇。不過,名牌大學生大部分來自重點高中,也難怪家長抱有「唯有讀書高」的心態,就算家裏沒有錢,也要找親戚借錢,供孩子上重點高中。真正要改的,是普通與重點高中的分野。

全面取消 長路漫漫

李軍指,由於內地高中並非義務教育,高中可以預留一定學位招收擇校生,讓分數稍低的學生支付一筆錢,也能進重點高中之餘,也為學校提供更多教育經費。不過,近年來,擇校生制度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問題引起社會關注,為此,國家教育部早於二零零三年推出新措施,提出擇校生「三限」,即限人數、限錢數、限分數的政策,招生比例和最低錄取分數由省級教育部門確定、最高收費標準由省級政府制定,嚴禁學校擅自更改政策。另外,國家教育部於二零一二年發出的《規範教育收費專項治理工作進展情況通報》指,三年內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

內地的教育政策由中央領導,地方負責實行,在中央的規範下,地方有一定的自由度。而近年來,多個城市亦相繼表明要逐步取消擇校生制度。本刊致電內地有關教育部門查詢,其中北京市第四中學的相關人員回覆指,北京公立學校已經沒有擇校生制度,夠分數才能入讀高中,但記者於北京中考分數線公佈的網站仍能查到擇校生錄取線。其中一名受訪者,來自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徐浩(化名)就是擇校生,他直言:「班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為擇校生。」

徐浩又表示,該院校不是以直接交付額外學費的方式收取擇校費,轉為採用向學校或基金會捐贈物資的形式,來代替擇校費。記者和有關學校查詢情況,但截稿前仍未收到回覆。由此可見,雖然國家教育局推出了逐漸取消擇校生的政策,但具體執行及監管上仍有待改善,要真正取消擇校生制度,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