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羅璟 記者│潘樂遙 葉倩如 攝影│潘樂遙 葉倩如 羅璟
香港的小三、小六、中三學生,都要考一個公開試,名為全港性系統評估(簡稱TSA)。這公開試至今推行已逾十年,一直爭議不斷。TSA設立的原意,按官方的說法,是讓學校了解學生的基本能力,從而改善「學與教」,考試成績並不會影響學校收生與學生升學。然而,部分學校卻為TSA不斷催谷學生:有小學每星期要補課三天,操練TSA試卷;有學校更會將過往十年試題分類,密集訓練學生專攻某類TSA題型。
有家長不願看見孩子淪為「考試機器」,早前成立關注組,爭取取消小三TSA。有教師雖認同TSA的作用,但慨嘆當局「好心做壞事」,對學校過度操練視若無睹。教育局回應指,注意到有少數學校會為TSA而安排學生過度操練和補課,強調學校無須為應付TSA而改變教學方法。
曾經優化 操練風氣未見改善
TSA始於二零零四年,每年六月於校內進行評估,以專家設計的試卷,考核全港學生在中、英、數三科的基本能力水平。學校只會收到該校學生的整體表現報告,以及每題題目的答對率等分析數據,藉此了解學生的強弱項,改善教學。由於社會上反對聲音不斷,教育局及後調整TSA安排,小六學生自二零一二年起隔年應考TSA,以及在二零一四年起,停止向小學發放該校學生中英數三科基本能力達標率,以及把TSA從小學「表現評量」的指標剔除,冀減少學校操練TSA的誘因。學校表現評量是一套學校自我評估制度,目的是促進學校改善教育成效。
然而,操練TSA風氣已積重難返。教協在二零一四年初的調查顯示,在超過一千四百名的受訪教師中,逾七成半需要因TSA而為學生補課,而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平均需要額外購買二十二點八本TSA補充練習。
本刊記者發現有青衣區小學以TSA操練為學校賣點,在《小學概覽2014》上公開小三與小六的補課安排。即使教育局二零一四年公布優化措施,但該校並沒有取消相關的TSA補課,可見教育局政策仍未見效。
教育局表示,TSA的優化措施只是剛實行,認為學校需時作調適及改變,局方亦會不時檢視現行措施,以達致最佳教學成效。
不明原意 誤以為影響升中
2013年,一班家長與教育界人士成立TSA關注組,反對小學推行TSA,抵抗因這考試而來的額外功課。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對學校操練學生已見怪不怪,直指:「沒有學校是不用操練TSA的。」她的兒子趙子翹
就讀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六年級,即將應考TSA,中英數三科一年共有六本TSA練習,逢星期一、二和四更要留校補課,操練TSA。由於補課時間只有一小時,完成一份小六英文科的閱讀及寫作試卷已花掉五十分鐘,最後只有約十分鐘核對答案。老師沒有時間向學生解釋文章、試題和答案,學生亦只是不求甚解地完成練習。何美儀質疑這種操練無助學習,於是拒絕讓兒子補課。不過子翹仍要帶練習回家做,作文需交回老師批改。
回應學生補課的情況,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校長冼儉偉表示,三天補課與其他學校相比已較少,原意是讓學生知道TSA考試的題型,而且只有小六學生需在下學期參與補課。他補充,補課時段也非單純為了TSA,並不認為學校過分操練學生。
何美儀表示,不少家長都不明白TSA的真正用途,只抱著「總比回家打機好」的心態讓子女補課,認為多些操練對考試有幫助,卻不知TSA評核與子女升中亳無關係。她續指,學校不會特別澄清TSA的作用,令家長學生誤以為如此頻密的操練,是與升中派位有關。即使媽媽是TSA關注組召集人,子翹也無法分辨TSA和關乎升中的校內呈分試,誤以為TSA成績是「用來升中學」。冼校長亦向記者承認,的確不會詳細向學生說明TSA的目的。
家長質疑考核超「基本能力」
教育局謂TSA的宗旨是測試學生的「基本能力水平」,但曾在中學及大專任教英文科的何美儀認為,某些試題超越了小學生的「基本能力」。例如小三英文閱讀及寫作卷,要求學生完成閱讀四份材料,完成閱讀理解問題;再將三格漫畫寫成故事,然後創作結尾,時限為二十五分鐘。子翹自言英文底子不錯,英文科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做TSA試卷時仍覺時間緊逼,表示只能「勉勉強強」地完成。何美儀認為試題過多,不勤加操練難以完成,實非學生基本能力可以應付。教協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有近七成受訪教師認為,學生必須經過操練,才能應付TSA考試。
另外,何美儀認為試題愈來愈難,她質疑為何十年之間八歲學童的「基本能力」會突飛猛進。記者比較十年間的中文科閱讀卷的篇章總字數:二零零五年的是八百多字,二零一四年則有近一千三百字,增幅達百分之五十六;但時限卻縮減五分鐘,換言之學生需要在更短時間內閱讀更多文字。
尚有精彩內容 請轉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