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康復者」-職場上不能說的秘密

康復者身分是不能說的秘密

44歲的阿芳(化名)20年前確診患思覺失調和抑鬱症。在家休養兩年後,曾任職醫院文職。她一直要服食精神科藥物,而藥物有副作用令她經常打瞌睡。為了不披露自己是康復者,又不怠惰工作,她只能默默地比他人多花時間心力完成工作:

好怕讓人知道我是精神病康復者,我覺得這是不能說的秘密。

同事惡言相向 不堪壓力病發

阿芳在醫院任文職九年,曾因與同事相處的問題感到沮喪。醫院的同事不知道阿芳是精神康復者,卻猜度甚至試探她是否患有精神病。同事會說難聽的說話挑釁她,如:「你是痴線嗎?」有些甚至直呼她為「痴線婆」,令她十分難受。最終更支持不住再次病發。有一次在家洗碗時,她看著窗外,萌生了自殺念頭,直至聽到姊姊一句問候才驚醒。「那次病發時,我工作得很不愉快,我不知道做人是為了甚麼。」 那次病發後,阿芳辭去工作在家休養。她形容那段日子自己像個「活死人」一樣,生活毫無規律,甚至不洗澡,一睡便連續睡數天。

直到去年3月,阿芳主動聯絡香港心理衞生會轄下的訓練及就業服務中心,向中心經理姚姑娘尋求就業協助,並參與廚吧訓練課程。三個月後她正式獲聘,現為中心餐廳「卓思廊」的活動助理,負責廚房及樓面工作。

相比一年前,阿芳現在變得較積極和開朗。因中心接納康復者,同事都會照顧她的感受,例如店長留意到她服藥後有「伸脷」的反應,會提醒她並建議她轉藥。工作亦令她生活有寄託,重拾生活的規律。

社會對康復者仍存誤解

香港心理衞生會為精神康復者提供就業輔助服務,項目經理陳婉珊指,愈來愈多公司聘請康復者,現時與該會合作的企業有60多間,有僱主會主動聯絡中心招聘人手。然而,陳姑娘坦言,社會上還有很多僱主需要加強教育,以了解和支援精神康復者。她又指,即使同公司的員工對是否接納康復者仍有很大分歧。

新生會的個案經理譚素英認為,就業輔助服務是一塊踏腳石,最終目標是讓康復者就業。她表示大多僱主會擔心康復者上班的精神狀態: 「大眾對他們有很多誤解,如果社會願意了解康復者,就能消除對他們的標籤。」

 

[table “63”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