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上任 風波中離開 ── 專訪港大校長馬斐森

佔中夜最難忘

提到任內最難忘的一件事,馬斐森沉吟了一會兒,道出佔領運動期間,他與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到金鐘探望留守學生的那一個恤衫濕透的夜晚 (Wet Shirt Night)。他神情沉重地說:「那時金鐘佔領區的情況緊張,我很擔心情況會變得更差,有人會受傷。」

2014年10月2日,馬斐森和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到金鐘佔領區支持學生,呼籲他們注意安全。這是他稱之為 Wet Shirt Night的難忘一晚。(《明報》提供)
2014年10月2日,馬斐森和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到金鐘佔領區支持學生,呼籲他們注意安全。這是他稱之為 Wet Shirt Night的難忘一晚。(《明報》提供)

出於對學生的關心,馬斐森和時任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通電話後,感到當時情況危險,覺得自己的到訪或能帶來改變,且認定這是校長的責任,便果斷聯同沈祖堯到場支持學生,嘗試緩和氣氛。今天想來,馬斐森覺得當時情況可能比想像中危險,他卻淡然道:「沒有計劃,沒有風險評估,沒有多想便去了。」

記者隨馬斐森漫步於港大校園,沿途他看見學生拿起手機拍照,也立即揮手回應。他成為港大校長前,曾任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每當談及學生時,馬斐森都顯得相當雀躍,不論是教育理想,還是對學生的觀察,他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他欣賞香港學生的勤奮、對社會發展和政治的關注,而他深信多元意見才能令社會進步,更支持學生站出來,敢於表達意見。馬斐森的學生時代正值越戰,當時美國的大學有很多示威行動,而他在劍橋大學讀醫科期間同樣受到周遭同學的熱情感染,穿上「釋放曼德拉」(Free Nelson Mandela) 的上衣。他表示,當時雖然不太了解曼德拉的事,但能一同為公義發聲,令他感自豪。經歷過熱血的年輕歲月,馬斐森認為自由、年輕就是大學生的本錢,期望大學生能多為社會做事。

港大校委會在2016年1月26日開會商討港大管治的專組,期間有學生衝擊會場,馬斐森稱不會縱容「暴民統治 (mob rule)」。(《明報》提供)
港大校委會在2016年1月26日開會商討港大管治的專組,期間有學生衝擊會場,馬斐森稱不會縱容「暴民統治」(mob rule)。(《明報》提供)

連串風波過後,港大校方和學生的關係日益緊張。談及參與衝擊校委會的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時,馬斐森稱明白學生積極參與政治的心態,他們相信政治環境和生活息息相關,希望自己能帶來改變。身為校長,也同情他們年紀輕輕,已為房屋、收入和工作而充滿不安和憂慮。

不過,馬斐森強調訴求該以非暴力和合法的方式表達。於他而言,去年一月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確是最壞的情況。他形容當時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不同意學生以暴力表達不滿,罔顧他人安全,亦曾揚言不接受「暴民管治」(mob rule) 。

副校長任命風波最感失望

回顧任內眾多爭議,馬斐森曾公開表示,校委會否決前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任命副校長,令他感到失望,不過他尊重投票結果。委任副校長事件至今已有接近兩年,他坦言,港大在多場風波後,公眾的注意力已轉移到政治爭議上,大家過於著眼陰謀論和壞消息,導致個別衝突變成議程焦點,逐漸失去大局觀。他直言,整件事花了太長時間,拖慢港大原來運作,其後爆發的洩密風波,校委會更花了大量時間討論保密機制。他認為這種「撲火式」(fire-fighting)、只著眼短期爭議的處事手法,無助港大的整體發展。香港政治雖複雜,但不應阻礙大學長遠發展。縱觀許多新加坡和內地的大學,即使面對政治壓力,仍有相當優秀表現,他相信香港的大學同樣可以。

一路走來,馬斐森和港大師生歷經風雨,但時至今天馬斐森仍然形容自己為外來人 (an outsider),身在高位有時難免感到孤單。從爭議中上任,在風波中離去,來去匆匆,他堅稱自己貫徹始終。佔中、校委會連串事件沒有改變他管治港大的原則,他寄期望下一任港大校長能珍惜機會,推動港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