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廢到重生──復耕荔枝窩生機處處

熱愛農務 自發入村

德哥(化名)年約50歲,任職公務員,曾經當過綠田園的割禾義工。由於生活穩定、假期多,加上喜愛荔枝窩的環境,每逢假日都會入村義務耕種。他主要協助義工或村民使用除草機等機械,與村民建立很好的關係。

進出荔枝窩村兩年多,德哥見證著復耕計劃由最初的試驗性質,走向成熟階段:「我們不能以成本效益衡量這個計劃,因為它不能達致收支平衡。我會以文化角度去看,圍村以另一種生活模式留下來,讓香港人感受不同的生活。」德哥亦表示,這個計劃有較多年輕人參與,讓他們體會耕作的辛勞。

地利人和 促成合作

戚曉麗認為,除了把土地賣予發展商,或讓荔枝窩村荒廢之外,復耕也是一個方法,讓村落重現生機。(錢穎嘉攝)
戚曉麗認為,除了把土地賣予發展商,或讓荔枝窩村荒廢之外,復耕也是一個方法,讓村落重現生機。(錢穎嘉攝)

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項目經理戚曉麗指出,選擇於荔枝窩推行復耕,因為這裏有多方面好處:荔枝窩是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天然資源和傳統文化的價值較高,例如古樹、百花魚藤和紅樹林等,均是著名的生態景點。此外,荔枝窩村的規模較大,保留較完整的屋舍和設施,大大簡化活化工程。而且村民願意與村外人合作,對活化計劃持開放態度,令計劃推行事半功倍。

戚曉麗期望,計劃除了恢復荔枝窩村的生機外,同時讓城市人探索新的生活模式,適應鄉郊環境,在計劃結束後也許有一些參加者會繼續在村內生活,甚至把復耕的概念推至其他農村,真正做到鄉郊可持續發展。

補充閱讀:漫遊荔枝窩──荔枝窩自然步道

如果想欣賞荔枝窩村周邊的自然景色,不妨沿著「荔枝窩自然步道」走一圈。步道圍繞村落修建,串連荔枝窩海岸、村內九橫三直排列的房屋和風水林,部分路段更鋪設了木板步道,沿途設有解說牌,介紹該地區的生態和鄉村歷史。

想徒步前往荔枝窩的話,可由烏蛟騰經三椏村到達,全程約1.5小時,沿途可欣賞新界東北獨有的紅色岩層;或是以鹿頸作起點,行經谷埔和分水凹前往,路程約三小時。今年一月起,來往馬料水和荔枝窩的街渡亦投入服務,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沿途可飽覽黃竹角咀一帶的岩石奇觀。

 

[metaslider id=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