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傳媒也如逆水行舟

撰文│鄭梓冲 攝影│孫綺羚 美術│陳嘉欣

120editorial_01一年前,港視以網絡電視的形式開台,一度掀起熱潮。猶記得當時我天天追看《導火新聞綫》,更曾幻想將來的自己會否就是劇中的記者。今天,我離畢業已不足一年,開始為前途打算。眼見傳媒經營環境日漸困難,我深知今時今日當記者絕非優差。但我依然感到樂觀,因今年亦有眾多新媒體加入,迎接新一代記者的,相信是互聯網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雖然港視最終後繼無力,未能威脅傳統電視地位,一台依然獨大,但事實上,傳統電視台的收視近年已接連下跌。樂視、Netflix等網絡電視先後進軍香港,傳統電視台的對手早已不再是一、兩家個別的電視台,而是整個互聯網。相比電視業,紙媒受到互聯網的衝擊就更早、更大。近年,不同網媒紛紛成立,紙媒相繼陷入困境,甚至停刊。

但奇怪的是,進軍網絡雖是大趨勢,但香港網媒要生存仍相當困難,傳統媒體要轉戰互聯網也非易事。歸根究柢,香港不少包括網媒在內的傳媒只將舊有的運作模式搬到互聯網,未能善用網絡的優勢。今天,人人一「機」在手,大量免費資訊任君選擇,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容得下不同形式及內容:文字、圖像、影片等,甚至可與網民互動。創作者要能夠靈活運用,將艱深難明的議題包裝得充滿趣味,才能突圍而出。縱觀現今的香港傳媒,能做到這點的確實不多。

互聯網改變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更扭轉了過去單向的資訊傳達方法。受眾的主導權愈來愈大,喜歡的給一個「like」,再分享開去;不受歡迎的內容不消半天就會被淹沒在互聯網深處。除了傳媒,今時今日,政治人物、公營機構、商家等都要走進網絡世界,希望借助社交媒體宣傳自己。當中有人成功抽水「呃like」,大獲好評;亦有人釀成公關災難,惹來嘲笑。無論如何,互聯網的威力不容小覷。

作為傳媒界的一分子,我們要堅守新聞道德,卻不能固步自封。《大學線》今年亦開創先河,在區議會選舉投票當天報道各區情況,經Facebook專頁即時發布最新消息。新的嘗試,新的希望。傳媒或已進入寒冬,但曙光卻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