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香港製造 重建港人身分認同

七、八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興盛,但隨著本地人力、土地成本急升,生產線北移,昔日輝煌的製造業逐漸式微,香港製造的「生招牌」亦變得黯淡無光。隨著近年本土意識興起,有港人開始反思建立本土品牌的重要性。不過,在生產成本高企的香港,香港製造到底有沒有出路?又有什麼原因驅使港人重建香港製造的招牌?

本地護膚品牌Factiv的創辦人兼營運總監謝旻澤認為:「一個令香港人驕傲的品牌可以令人們之間的連結更緊密,就像有些東西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繼而告訴全世界,香港和他們想像中的不同。」於是他在大學畢業後,致力研發符合港人需求的產品,他希望用有質素的產品向香港、以至全世界的消費者證明:香港製造,依然是值得自豪的商標。

記者|葉嘉敏 編輯|劉靖怡 攝影|劉靖怡

26歲的謝旻澤是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生物學系的畢業生,畢業後,他與三名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始研發針對香港人膚質和本地氣候的護膚品,並在2018年成立護膚品品牌Factiv。品牌專注研究成分精簡的護膚品,目前推出了九項產品的配方,均由團隊在科學園的實驗室自行研發,再交由位於屯門的代工生產廠製造。雖然原材料及產品瓶身分別從歐美及韓國進口,產品未有可能做到百分百本地製造,但謝旻澤表示,大部分的生產過程,如例如研發配方、包裝等工序,均會在香港完成。

四位創辦人籌備品牌初期,身為大學畢業生的他們沒有足夠資本創業。幸好這項目由2016年起連續三年獲得創新科技署「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資助,收到超過200萬元的總資助金,才能順利開創高投資的科研事業。同時,Factiv因參與科學園的生物科技培育計劃,租金有半價優惠,大約800呎的辦公室只需付約二萬元月租,佔總支出不到百分之五。而品牌在推出市場一年後,即做到收支平衡,上季平均每月生意額更錄得逾百萬港元的收益。但由於其中一半的收益會投放在製造產品上,另外三成則用作研究開發,至今仍未達到盈利的階段。

謝旻澤和其團隊在科學園的實驗室中研發出Factiv不同產品,目前已經研發出爽膚水、精華和面霜共九款的產品。(劉靖怡攝)

藉本土品牌 喚起港人身分認同

「由小到大,常聽說日本、德國製造的會比較好,很少聽到本地品牌是值得記着的。」有見香港市場嚴重依賴進口產品,生活上大部分的消費產品都是來自中國或外國公司,香港人製造的產品卻甚少被人看見,謝旻澤對此感到十分惋惜。

他認為,經歷了去年一連串的社會事件後,香港人變得更願意嘗試本土品牌:

「當大家的身份認同提高,自然增加對本土品牌的歸屬感。當愈來愈多好的本土品牌出現,會令香港人的歸屬感愈來愈強,這是一個好的循環。」

他期望日後可以逐漸形成一個本土經濟圈,加強香港人的凝聚力。Factiv也會在社交媒體上議論時政,因為他們相信香港品牌要肩負起一份關心社會的責任,而政治立場亦應是市民選擇消費的其中一個因素。

謝旻澤認為香港護膚品行業前景明朗,未來會積極建立在港的生產線,百分百地掌握整個生產工序,讓香港人在香港生產香港製造的護膚品。考慮到香港店租高企,Factiv暫時未有打算設立門市,未來會集中拓展成本較低的網上市場,將經營成本投放在研發產品上。謝旻澤又計劃明年進軍台灣、馬來西亞等與香港文化相近的海外市場,讓香港製造的品牌也被世界看得到。

Factiv顧客用後感

就讀大學四年級的蔡同學不時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撰文分享美容資訊,她從Factiv購買了一支爽膚水及一瓶保濕精華。她認為產品價錢合理,成份簡單和溫和,而且列明產品的活性成分,有科學根據,令她使用起來很安心。她又認為,產品質素能媲美國際品牌,大約兩至三個月後,皮膚變得相對不乾燥、不容易敏感,更表明一定會再次購買這個本土品牌。

蔡同學指Factiv產品成分溫和,即使自己是敏感性肌膚使用,也沒有出現任何敏感,皮膚狀況也變得穩定。(受訪者提供)

回收紙盒做紙巾 本地紙巾市場「開荒牛」

本來從事銷毀機密文件生意的盧智聰,九年前開始和合作夥伴發展環保回收事業,在2019年10月創立香港首個紙巾品牌Mil Mill喵坊,成為了本地環保紙巾市場的「開荒牛」。盧智聰於元朗開設廠房,收集和處理本地回收得到的紙盒和紙張,並用機器抽取回收物料的纖維再打成「紙漿」,然後運至越南的造紙廠製成紙巾,再運回香港銷售。目前,一包10卷的Mil Mill再造廁紙定價為30元,目標以較低的價錢吸引消費者,令品牌「入屋」,吸引更多人購買。盧智聰亦希望藉著品牌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讓廢物生產者同時成為再生產品的消費者。

Mil Mill的紙巾是將回收來的辦公室影印紙,用機器打成濕漿,再送到越南工廠加工製成廁紙抹手紙。(劉靖怡攝)

然而,香港工業式微,甚少人掌握開設工廠的知識,更遑論掌握建立生產線、將廢紙纖維打成紙漿的技術。盧智聰憶述,自己最初在港設造紙漿廠、建立生產線的過程千辛萬苦:

「購買機器後,要做地基,又要扎鐵。當機器運作時,才發現運輸帶有問題,要再改良,將機器搬東搬西。整群香港人都沒有工業知識,十分混亂,用了兩三個月摸索。」

目前工廠的營運已經上了軌道,整條生產線有約20名員工,分別負責碎紙、造漿和運輸的工作。

盧智聰坦言,品牌至今都沒有其他商家的投資,主要靠公司現金儲備和銀行貸款的900萬起步。即使申請了政府的回收基金,但品牌初創就遇上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每日廢紙回收量不足一噸,遠低於要獲得全額資助要求的三噸。在600萬的回收基金中,公司只拿到約90萬元的資助額,他唯有期盼疫情結束後,回收量能夠再次反彈。目前,Mil Mill一年的生意額約2400萬,成本和研發的支出則有2000萬,但盧智聰未有正面回應初期投資是否已經回本。

堅持香港製造 重拾塵封的「情意結」

「我年輕時候可以穿著香港製造的衣服,到外國旅行也能看見香港製造的原產地標籤。」經歷過香港工業最光輝的時代,見證著行業不斷萎縮,今年47歲的盧智聰坦言,自己對香港製造有一定的情意結,在工業學校畢業的他,更希望香港製造品牌可以再復興。如今能在香港設廠,出產高質量、屬於香港人的再造紙巾,令他十分自豪。

盧智聰花了多年時間籌備工廠,當他回望手中處理後的再造紙粒,不禁感嘆:「真是粒粒皆辛苦!」(劉靖怡攝)

不過,盧智聰坦言,要做到真正香港製造,亦要視乎本地有沒有相應的配套。事實上,並非所有生產程序和行業都適合香港製造。他舉例指,如在香港造紙,製造成本高昂,發展模式不能持續,因此,再造紙巾暫時未能做到百分百的香港製造。未來,盧智聰希望作出新嘗試,推出純香港製造的紙貓砂,同時期望回收更多不同種類的紙,增加回收量,減低對堆填區的負擔。

Mil Mill廁紙用後感

荃灣馬灣區議員譚凱邦,一直是品牌的常客,更協助區內居民代購Mil Mill廁紙,今年一共舉辦了三輪團購,每次訂約100卷。他認為Mil Mill的柔軟度與一般紙巾大致接近,顏色沒太大分別,只是厚度略薄,但價錢非常合理,不少居民向他表示想再次購買。

譚凱邦表示,希望未來可將區議辦事處變成一個固定的領取點,定期為區內居民訂購Mil Mill的廁紙。(受訪者提供)

成立商會爭取資源 放眼世界開拓海外市場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目前製造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仍然是十分細微,起步時需要投放大量資金研發技術和宣傳,但這對規模小的本地品牌而言可是天方夜譚。他建議不同本地品牌成立商會,以商會名義向政府申請資助和爭取資源。它們要長遠發展,必須拓展更廣闊的世界觀,以進軍海外市場為目標,並繼續研發不同性能的產品,以迎合各地的需求。

莊太量認為新興的本土品牌雖有發展潛力,但最終必然要依賴政府的資助才可生存下去。(劉靖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