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所謂父母、子女一場

大門「砰」的一聲關上。

她拖著行李箱,站在家樓下,望著眼前熟悉的大廈,頓時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裏。

撰文│朱琳琳

一對父女。一桌熱騰騰的飯。一部播著無綫新聞的電視。

兩人看著新聞,寂靜地吃飯。父親先出聲,對著新聞裏的黑衣人破口大罵,罵他們打人、燒地鐵站。

女兒默不作聲,拿起遙控器關掉電視,父親繼續罵。女兒忍不住口反駁,解釋被黑衣人打的人先打人、地鐵在遊行前關站引起民憤。兩人爭吵愈演愈烈,女兒努力平心靜氣地讓父親明白自己的想法,希望父親就算不同意,至少理解自己的思想。但父親聽不入耳,只指她偏頗、反駁長輩就是錯。

最後,飯菜都冷了。父親一把搶去她手上的飯碗,拉開家的大門,「走」。於是她把衣服、家當塞進行李箱,踏出大門後就沒有再回過家。

這半年裏,我們都聽過太多這樣的故事。穿著黑衣、戴著頭盔豬嘴的中學生,夜深逃離衝突現場後回到家門,卻發現大門被鎖不能回家,或是被政見不合的爸媽趕出去,或是自己受不了家人的冷嘲熱諷而離家出走。沒有經濟能力,又未成年的學生,就這樣失去了家。

常說「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那麼在政見、良知的優次排列裏,親情放在哪裏?我們訪問過認為家人比政見重要的警二代,也有人認為良知比親情重要。親情孰輕孰重,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選擇。

但我只想問那些因為子女政見與自己不同,為了讓子女順從自己,明知道孩子會挨餓挨冷,不惜用經濟封鎖,甚至把孩子趕出家門的家長,你於心何忍,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華人社會從小教化子女服從父母、孝順父母,「百行孝為先」,卻很少著墨於父母如何教養孩子。在傳統華人思想,生兒育女是為了滿足宗族傳承血脈的要求,有多一份勞動力,養兒為了防老,從自己利益出發而生子,但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理想成長。

常有人戲言,「生仔要考牌」,因為有太多父母不懂得教養下一代。社會上充斥著不少例子,虐兒;孩子在地鐵上喧嘩搗亂,在旁的家長不加以阻止;望子成龍、給孩子施加太大壓力的虎爸虎媽。最近還有因為子女是「搞亂社會的暴徒」,要送到警署「淨化」,或者趕孩子出家門的家長。

生了下一代,伴隨而來的責任是把他們養育成人,至少提供三餐溫飽、有安居之所,再到供書教學,培養感情。因為子女不聽話,就利用家長的權威和經濟能力,管束子女追尋理想的自由,絕對不是愛的行為,也不是一個家長應有的表現。

另一邊廂,卻有另一群好心的陌生人,毫無血緣關係,卻願意收留這些被家遺棄的孩子,為他們提供免費餐宿、愛與照顧。

家是何物,親情又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