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法新鮮出爐 代購寒冬即將來臨?

微信代購的朋友圈最近流行一些手繪圖。其中一幅畫了個淡綠色玻璃瓶,上方寫著「蘑菇和靈芝燉的湯」,成了網上熱話。別以為它是甚麼神奇保健品,或是特別美味的蘑菇湯,其實它是一種名為「菌菇水」的護膚品。代購們有實物圖片不用,費神製作「靈魂畫圖」,全為避開內地新《電子商務法》(下稱《電商法》)的監管。新法將海外代購納入規管,在行內掀起憂慮,個人代購業者只能另找方法應對。

記者│何諾兒 編輯│何晨儀 攝影│何諾兒 邢穎琦 美術│佘思盈

網絡購物方便快捷,除了淘寶等網購平台,近年社交聊天平台微信也掀起了購物潮。在微信朋友圈賣東西,朋友介紹給朋友,一傳十,十傳百,消息很快散播。顧客選好心頭好,只需加個微信好友,以微信支付付款便可以了。

微信的簡便,吸引不少代購業者做買賣。平台為代購帶來可觀收入,卻成為消費者權益受損的黑點。內地政府花了五年起草、審議,在今年1月1日實施新《電商法》。新法規定所有電子商,包括在網上經營的代購業者,都須辦理工商登記,取得電子商戶執照,依法繳稅。代購若申領牌照成為公司,就要補交進口關稅和公司增值稅,大大增加經營成本。對此,有的代購另覓辦法逃避法眼,有的則持觀望態度。

未有明確措拖 小型代購見步行步

大學畢業生李露(化名)做了五年兼職代購,現正準備出國留學。她在微信朋友圈主要出售護膚及化妝品,有雅漾噴霧、SK-II氨基酸潔面乳等。她與一位香港朋友合作,朋友負責在香港採購,李露則負責在微信接單。每件商品售價約比原價貴一成至一成半,一個月盈利約有四千港元,生意好的話,更可賺七、八千。
對於新《電商法》的推行,李露有些迷茫。她說官方目前還沒實際措施,未能摸清具體情形,亦不知道如何辦理執照。對於用手繪圖躲避監管的情況,李露略有所聞。因為覺得有趣,她曾在朋友圈轉發他人發布的「菌菇水」手繪圖,但自己就沒有畫過。她說:「之前怎麼發(產品圖),現在就怎麼發。」她覺得若當局有意嚴格執法,做甚麼都無補於事。加上李露認為自己的營業額不高,就算官方開始打擊,也應從大代購開始。所以,她現在仍有低調地做代購,見步行步。

有代購嘗試用手繪圖片代替產品圖樣來逃避監管。(設計圖片)

小心翼翼 準備隨時退出

相較於李露的隨緣,全職媽媽阿菲(化名)則有些不安。她做了兩年代購,同樣只在朋友圈經營,主要賣韓國化妝品。阿菲覺得做代購不但能安心在家帶孩子,月入更有約一萬人民幣,比一般上班族高。
阿菲承認做代購是在灰色地帶遊走,卻是可觀收入的來源。她說:「如果你交稅就是正常進口,那還要甚麼代購?你可以去國內的商場買。差價就是在這個稅上啊。」阿菲所說的差價,即是正常進口需要繳納的關稅與增值稅,兩稅相加,有時甚至可以高達收入的五成。提到新《電商法》的影響,阿菲亦表示擔心有微信監控,會避開「代購」等敏感詞。雖然惴惴不安,但她仍傾向先試試水溫,嘗試繼續代購。不過,她表明若當局全面加強監控,考慮到罰款、封號等風險,她也有機會退出代購圈。

個人代購商在拍攝商品圖樣。(設計圖片)

早領營業執照 大代購坦然處之

新《電商法》出台後,比起個人小微商,有實體店的大型代購反應較為淡然。曹敏(化名)現於俄羅斯讀研究院一年級,有三年代購經驗,主要售賣美妝產品。她亦透過淘寶及微信兩個平台經商,做批發生意。她父母於早年移民俄羅斯,媽媽亦有參與代購。曹敏屬大規模的俄羅斯代購,現時每月盈利有約港幣10-20萬,在國內聘有五名員工,擁有一個貨倉。

對曹敏來說,新《電商法》的主要憂慮,不是成為公司後要交增值稅,而是海關可能加強執法。因生意規模較大,曹敏早已申請營業執照,公司有繳納增值稅。至於進口商品所需繳納的關稅,由於現時商品是通過其他貿易公司幫忙入境,曹敏不會過問其入貨方式。但若貿易公司買貨用「人肉過關」,一旦當局嚴格打擊,貿易公司就得繳付進口關稅,亦即是她也要給貿易公司相應的報酬。不過即或如此,曹敏認為提高商品售價便能解決。因她賣的是貴價品,她笑言即或漲價,顧客也不會特別在意那幾十元的升幅,利潤應該不會有明顯影響。

大型代購或有生機 成本轉嫁消費者

網上消費問題漸生,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專業顧問潘國豪認為,當局推行《電商法》,是要令代購成為正規的公司,依法納稅,方便監管市場。潘國豪指新法推行後,小型的個人代購商盈利空間收窄。假如一件產品的關稅為三成,再加上一成七的增值稅,也就意味賣家要繳納近五成的稅。小型的個人代購利潤本已僅有幾千,繳稅之後,低微的利潤減了大半。相反,年入百萬、千萬的大代購資本充足,他們能承受短期虧蝕,防守能力較高,更容易生存,自然更易接受新法例。

至於法律重點放在哪類代購上,潘國豪表示這視乎官方未來的執法點。他指當局有可能以互聯網大數據作起點,先分辨每個代購的規模,再集中打擊大型代購。這樣小型代購也許尚能生存。但如果他們從海關方面執法,便不打算辨別代購規模,想要一網打盡,大小代購皆會受到影響。但他認為,現時大型代購商多將貨品分拆給水貨客過境,即使當局在海關加強執法,他們仍然能透過長遠規劃及投資來減低損失,尚有生存空間。相反,小型代購大多獨自行動,一旦被查檢就會損失慘重,甚至倒閉,有機會全面消失。

雖然如此,潘國豪認為與代購商相比,內地消費者更受新《電商法》影響。隨著新法實施,個人代購理論上會逐漸減少,消費者少了廉價的貨品選擇,只能花更高的價錢來購買相同商品。

中大市場學系專業顧問潘國豪認為新《電商法》對大型代購影響未必很大,反而是消費者要承擔更高成本。(何諾兒攝)

部分細節仍有待進一步解釋

新《電商法》仍在實施初期,具體細節還未完全建立。今天,有代購以「靈魂畫圖」應對,有些則持觀望態度。新法下代購行業的前境未明,當局未來的執法方向,想必又在代購圈內掀起連番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