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維港波光粼粼,一艘雙層渡輪駛至岸邊,連接渡輪和碼頭的吊橋緩緩落下,貨車、私家車、電單車按水手指揮,魚貫駛進汽車渡輪。開船後,司機們下車偷閒,吹吹海風,吃碗招牌餐蛋麵……一幕幕船上的畫面,今天只能成為上一輩的集體回憶。
2018年為汽車渡輪開辦85周年,亦為最後一條航線取消20周年。汽車渡輪運載無數車輛橫跨維港兩岸,最後仍不敵時代淘汰。再看今日,汽車數目不斷增加,過海隧道分流問題久未解決,汽車渡輪會是一個選擇嗎?
記者│林倩茹 胡翠姍 編輯│鄭悅庭 攝影│鄭悅庭 林倩茹
汽車渡輪1933年起投入服務,運載大貨車、輕型貨車、旅遊巴士、私家車、電單車等穿梭維港兩岸及大嶼山。航線多、航班多,不少上班族和職業司機皆為常客。
約40年前,20出頭的王少正在九龍工作,差不多每晚下班,他都駕車乘搭汽車渡輪至港島,兼職當送貨員賺取外快。他指,雖然使用汽車渡輪所花的時間較隧道稍長,但收費較便宜,又能省回油錢,所以他寧願下船後,把車開得快一點追回時間。另一方面,渡輪航線「點對點」,有時目的地在碼頭附近,汽車渡輪就比隧道快。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當船靠近碼頭,司機紛紛跑回車廂「撻車」,數十個引擎同時起動的震撼,會驚醒正在車上酣睡的人們。
王少正難忘當年悠閒的生活節奏和未受污染的海景。他憶述:
「在船上看海景真是一流,以前的海沒像現在這般髒,到岸時可見到清澈的海水。下班後由九龍城出發到香港時,可以看着太陽在身邊下山,真的很漂亮。」
他希望汽車渡輪能復辦,讓過海的市民多一個選擇,並調劑一下港人急促的腳步。
兒時憧憬 當上船上司機
年約60歲的鄧先生,早在中學時期就以乘客身分乘坐汽車渡輪。每當坐在上層下瞰,看見形形色色的車輛進出渡輪,就讓他十分羨慕,希望成為其中一個司機。後來,他終於考到車牌,能以司機身分踏上渡輪。他露出得意的笑容指,感覺自己與普通乘客不同。乘客上船後,要待車輛都上船,船才會開;司機上岸時又比乘客快,因乘客上岸後還要走到巴士站,但司機可直接開車。
但是並非每趟船程都如此順利,鄧先生的汽車就曾經在渡輪上拋錨。他憶述,當時是炎熱的六、七月。他上船後就留在車裡享受空調,怎料耗光車子的電,靠岸時無法起動引擎。當時渡輪即將登岸,船員正忙於疏導其他車輛,他唯有把車子留在渡輪上,再按水手指示到岸上車房租借電池和手推車。最終來回數次後,鄧先生才把車維修好並駛離渡輪。現在回想,他仍難忘那種狼狽。
司機餓了 船員兼職煮麵
除了汽車拋錨,電單車車手被渡輪泊岸時的撞擊力弄得連人帶車倒地、汽車車底漏油等突發情況時有發生,有賴專業的船員一一解決。
服務汽車渡輪40年,負責管理機房的機長陳志遠回想,多年來最難忘的是船的兩部引擎同時故障,需要緊急搶修。當時船上有很多車,不少司機和乘客都對渡輪突然停駛有怨言。他唯有盡本分冷靜搶修,幸好最終在半小時內就能修復好。
現年72歲、服務汽車渡輪20年的退休船長霍永祥指,汽車渡輪其中一個挑戰是海浪。夏天吹西南風時,海浪非常洶湧,會湧入船上。即使早已用木樁和沙包固定車輪,還是會有汽車順水而溜。他憶述:
「有一次風浪比較大,有車被水沖到在船上滑行。幸好沒有撞到其他車,我們即時改變船的方向,避免汽車相撞,亦讓海水經另一邊流出船。」
船上設有小食檔,售有公仔麵、三文治、奶茶、咖啡等,由船員合力經營。霍表示,當年由船公司提供牌照,再由船員們負責買賣貨品,盈餘由船員攤分。當時一碗餐蛋麵才不過是4.5元,不少司機在船上吃碗麵便當作一餐,故小食檔亦為船員賺取不少收入,每位船員平均每月更分到2,000元外快。
輝煌歲月 17艘船跨全港
汽車渡輪的構思早在1926年出現。當時港英政府計劃興建跨海大橋貫通港九,油蔴地小輪(今為香港小輪(集團)子公司)創辦人劉德譜向政府建議興建汽車渡海碼頭,及自行建造載車渡海小輪。建議獲採納後,首條汽車渡輪航線於1933年投入服務。當年的汽車渡輪主要分為三種:載車、載車載客、以及運載危險物品車輛 。
小輪公司一直發展,於六、七十年代踏入全盛時期,擁有17艘汽車渡輪,航線遍及港九離島,貫穿全港海上交通。單在1970年,各線合計的渡海車輛更達600餘萬輛。
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開通後,汽車渡輪服務輝煌依然。以中環航線為例,高峰時超過70、80輛車排隊等候上船。霍永祥憶述,曾見過車龍由統一碼頭排至西環果菜市場,那是「踩單車也要十分鐘才到達」的距離。等候上船的車輛堵塞了干諾道西至中的道路,船公司需安排加班,同時要由警方協助將車引入德輔道中行駛。他還記得,當時船員更要加班一小時才完全疏導車輛。
不敵時代洪流 汽車渡輪退出海港
雖然汽車渡輪盛極一時,但隨著其餘兩條海底隧道開通,汽車渡輪亦步入式微。1989年東區海底隧道開通後,西灣河來往觀塘的汽車渡輪航線,車次及客人隨即減少,該航線因此停辦。1997年西區海底隧道通車,令北角至九龍城的航線運載量下降近四成。當時汽車渡輪每年總運載架次已由高峰600多萬架次(1970年),跌至只有40萬。
然而香港小輪集團總經理何志盛指,隧道通車後市民對於汽車渡輪仍有一定需求,真正為它畫上句號的,是政府的土地政策──當時中環地價日漸高昂,政府決定收回碼頭地皮填海作基建。何批評:
「在政府眼中,汽車渡輪的歷史任務已完成。他們認為隧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沒有想過現在隧道也那麼多問題……政府亦認為地鐵開通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原來地鐵也有『瞓低』的一天。」
1998年1月27日,最後一條汽車渡輪航綫(往來北角至九龍城)終告停辦。當時有報道訪問一位蔡姓船員,他說:
「一下子消失,當然是有一點無奈。等於我們面對任何事或人,需要突然分開,都會有點難捨難離。」
停辦後,船公司將部分渡輪留作運載危險品車輛及觀光船服務,其餘則賣到國內拆作廢鐵或轉賣海外,同時亦裁走超過100名船員。昔日主要碼頭之一的統一碼頭被拆卸填海,填海地上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一期、港鐵機場快線中環站及四季酒店等,而佐敦道碼頭舊址則成為現時港鐵西鐵綫柯士甸站。眨眼間,汽車渡輪就被時代巨浪沖走,駛進歷史之中。
作為20世紀本港最重要的過海交通工具之一,汽車渡輪曾承載無數車輛乘風破浪,可惜最終仍難抵時代的巨潮。雖然昔日風光不再,復辦機會渺茫,但相信汽車渡輪是一代港人寶貴的集體回憶。
[R-slider i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