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時間有限 醫生社康護士互補不足
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嚴始立直言,精神科醫生看病時間有限,通常每個病人只會見兩至三分鐘,能花上五分鐘已經算「很厲害」。而在看症時的短短幾分鐘,醫生更要同時開藥單、簽綜援、簽傷殘津貼、寫轉介信等。時間的限制,令醫生在看診時難以詳細了解病人的近況。
相對而言,社康護士、個案經理與病人的相處時間較醫生多,他們親身到病人家中觀察,能進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嚴始立舉例,有病人在床底下藏了三把刀,覆診時不會告訴醫生,要靠社康護士家訪時才能發現;又有些病人會在看醫生時打扮光鮮,家訪後才發現到他有經濟困難,需向醫生反映,再轉介給社工。故此,醫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的合作,能互補不足,有利病人康復。
社康支援人手不足 壓力大服務質素降
2015年,根據香港護士協會的調查所得,香港精神科社康護士對病人的比率是1:55。而根據醫管局向本刊的回覆,與社康護士工作性質相若的個案經理,比率則是1:40至60。英美等國均設有個案經理計劃,其比率分別為1:21及1:29,相較而言,香港的比例卻約低於一半。人手不足令前線工作者壓力很大,護理病人的時間和服務質素都受影響。
個案經理也因工作量沉重,難以密切跟進病人的病情轉變。個案經理阿樂(化名)現時正跟進約七十個個案。他曾接觸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以往的情況穩定,只需每月探訪一次。但有一次在探訪期間,病人突然以?刀?自己的臉。阿樂認為精神病病情起伏大,病人的情緒轉變特別需要個案經理緊密的觀察,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精神科社康護士阿儀(化名)則透露,現時正跟進約六十名病人,十分吃力。她跟進個案時要處理的工作繁多,除了要鼓勵病人服藥,還要協助他們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又要幫助他們和家人修補關係。由於時間緊絀,阿儀幾乎每天都要超時工作。她曾經想放棄,全賴病人的稱讚她才有動力支持下去。
精神病康復者黃志輝表示,起初他病情嚴重時,社康護士一個月內至少探訪一次,每次約一個小時;如今他的病情較穩定,每次探訪便轉為十多分鐘。他認為社康護士能給予的時間很少,若能每個月見兩次的話能更了解情況。他希望政府可增加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的人手,讓相對沒那麼嚴重的病人也能獲跟進,防患於未然,否則到病情很嚴重才安排跟進,幫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