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德熹 攝影│余卓希
「我知道你們有編採自主,但你剛才問我關於家庭的問題,通常只是娛樂版記者問。小心不要讓報道變得娛樂化。」在劉鳴煒專訪中,我問及他和父母劉鑾雄及寶詠琴的關係,而劉鳴煒以上的回應令我只能戰戰兢兢地轉問其他問題。
構思專訪時,我打算由劉鳴煒在青年事務委員會的工作及對香港政治生態的看法入手,沒有計劃提及他的父母及家庭。不過,我與編輯討論後發覺一早擬好的問題都是意見式問題,不能聽到他的故事。於是,我在訪問前一日加入關於他父母、前妻及子女的問題。由於時間緊迫,我沒有時間消化新問題背後的意義及對專訪的作用,只是列出所有問題,希望訪問當日能問到愈多愈好。
在訪問初段,我問劉鳴煒在英國九年的生活和擔任公職的經驗。他娓娓道來,有些問題更答超過八分鐘。到訪問中段,我開始問及他的父母及家庭。雖然他沒有拒絕回答,但明顯回答得較短,「一句起兩句止」。劉鳴煒回答他和父親多久見一次面的問題後加插一句,提醒我不要令報道變得娛樂化。當下,我不懂回應,只好轉問他在青年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老師在訪問後教授人物專訪的寫法,提到寫專訪要勾勒出受訪者的個性,常用的切入點包括受訪者的成長時期、奮鬥史及成功之道,因為這些角度最能讓受訪者說故事,當中家庭更是影響一個人性格的重要因素。老師說到這點,我頓時覺得當日除了轉問其他問題,實有更好的回應,就是向對方解釋,問及他和父母關係不是為了「八卦」,而是希望從成長及家庭描背景繪他的性格,而這是人物專訪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