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大學生不願意為爭取民主犧牲前途
調查又顯示,約五成受訪大學生曾參與示威遊行、罷課,靜坐和集會。這些溫和的抗爭手法仍然最為大學生接受(均超過80%),超過一半人表示未來仍會考慮參與這些行動。
而較激進的抗爭手段中,他們最接受的是語言衝突(38%)、「鳩嗚」行動(33%),擲磚及放火則有一成六的人表示接受,但曾經參與這些行動的不足百分之五。
在爭取公義或民主的抗爭中,大學生願付上甚麼代價?八成人表示願意付出時間及學業參與抗爭行動,願意為此受輕傷的則只有一半。九成大學生不願意為此犧牲前途(例如留案底或入獄),願意的有約一成。
但值得留意的是,認為武力抗爭不應設底線的大學生(51人)之中,願意於抗爭時使用武力並傷及無辜的不足四成(19人),導致他人死亡的則更少(14人)。被問及自己可以付出多少時,這些受訪者超過六成(34人)表示,不願意犧牲個人前途,或付出更高的抗爭代價如受重傷,甚至犧牲性命。
嶺南大學歷史系三年級生楊家雨同意「武力抗爭不應設底線」,但他卻不願犧牲個人的前途及性命,他直認自己骨子裏的「港豬基因」作祟:「最理想的抗爭應是如梁天琦所說,甚麼都不怕,亦沒有底線。但我依然是自私的,怕抗爭後前途盡毀,加上始終是自己的性命,我還有很多東西想做。」
立法會投票意向受新東補選影響
立法會換屆選舉於今年九月舉行,八成六(286人)受訪大學生表示會投票。有意投給本民前的佔最多,有27%(76人),另一支持率較高的政治組織為公民黨,有接近一成半的支持率。
根據本刊於2014年底、佔領後進行的《後佔中選戰調查》(116期),當時社民連最為大學生歡迎,評分為當時主要政黨中最高。然而,這次的調查發現,331位大學生裡只有一人傾向支持社民連,而於九月立法會選舉投票給社民連的,亦只有兩人。
馬嶽認為,2014年的調查於佔中後進行,當時本土政治組織未見普及,而社民連於佔中的表現較為突出,所以不少大學生對較激進的社民連評分相對高。但這次問卷調查則於新界東補選後半個月進行,受訪者或傾向選擇近期常接觸的政黨,即有份競選的公民黨及本土民主前線,因此社民連的支持率在兩次調查中出現落差。
不過,他指本土思潮的崛起對泛民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對激進民主派,他們的支持者可能轉投一些手法更激進的本土派,所以預計泛民陣營的部署將會更強調本土和中港矛盾的議題。
他又補充,由於新界東補選情況特別,泛民或本土的票源明顯集中在各派別單一的候選人身上。他認為,當九月有更多的組織出現,泛民與本土的政治光譜有部分重疊,票源未必能集中,故選情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