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於文理科的抉擇

兜兜轉轉 考入文學院

黃錦鵬雖然選修了理科,但並沒有阻礙他繼續鑽研中國文化。在中五時,中文老師把家中的現代文學藏書帶到他身處的理科班班房,他才發現自己對中國文化甚至文學的興趣猶在,於是在聯招選科時,下定決心入讀中文系,最終他以中文科取得4,化學、物理和經濟取得5*,考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然而進入了心儀學系後,又面對另一困難。由於在高中時習慣了以理科的思維模式思考,他在中文系做論文時感到莫大的困難。第一次要寫一篇有關作家何其芳的文學概論,他寫得很吃力,「『搲』爆頭,究竟有咩好寫呢?」,就算想到一些論點,但也不知道如何鋪陳下去,結果他用了一個學期才慢慢適應。現在回想,他對於當初沒有選擇中史科感到後悔,後悔並非在於入讀中文系後發現自己難以追趕進度,而是可惜自己於高中少學了中國制度史等知識。

沒有走冤枉路 也沒有後悔

蘇凱婷指文理科的學習和考試模式皆有不同,所以她選擇偏向計算的物理、化學和經濟。(楊穎欣攝)
蘇凱婷指文理科的學習和考試模式皆有不同,所以她選擇偏向計算的物理、化學和經濟。(楊穎欣攝)

而蘇凱婷在高中選修了理科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理科的材料,因此決定在大學時轉讀文科—歐洲研究,主要原因是她仍對歷史感興趣,而接觸理科一段長時間後也想轉換環境。然而在適應時她也有感比其他同學「輸蝕」,其他同學知道三千年歐洲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她要比其他人多花幾倍的精力去學習,自行看書彌補不足。她表示:「都會追得返,但辛苦啲囉」,最後她要半年時間才適應到由理科轉文科的轉變。然而,她雖然要花額外的時間彌補不足,但沒有後悔高中選修理科,因為她認為理科對思維也有幫助,加上仍然年輕,有能力吸取不同範疇的知識。她不同意是走了冤枉路:「始終你選擇了錯的東西,才會知道你喜歡的是什麼。」

棄舊制綑綁式選科 學生選科全憑自由意志

一位在中學教授了十年中國文學的老師表示,新學制文科修讀人數不穩,主要因為學制結構轉變。以往舊制是綑綁式選科,一般學校會固定文科班、理科班和商科班的數量,因此選讀人數有所保證。自從新高中122edu_11推行後,選科自由度大增,學生考慮升學出路,而選擇文科、理科還是商科。「(我們)無辦法去迫學生選一科他們不喜歡的(科目),學校只可以盡量滿足他們」。她續指,文學等科目雖少人選讀,但未到沒落的情況,若正面去想,其實是更精英了。然而對於退修的問題,她認同新高中下,學生對科目往往認識不足就選修,引致問題愈趨嚴重,她以戀愛比喻學生選科:「都未認識(學科)又點相愛呢?以為自己愛,但後來性格不合就要分手。」她指選科自由是導致問題惡化的成因,「因為自由,所以多了選擇,多選擇他們(學生)又亂選」。

她強調文較理「輸蝕」是慣常定律,大學某些科目規定學生在文憑試中必修某些科目,她反問:「沒修讀文學可在大學讀中文系,但沒有讀M2可讀精算嗎?」因此讀理科的學生可以在大學任由選擇科目,而讀文科的學生卻不可以,這是其主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