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成長的分岔路
同為義補媽媽、育有一對子女的Eugenia,眼見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令小朋友的學習差距也愈來愈大,促使她加入義補行列。以她的家庭為例,Eugenia一家屬於中產,兒子一歲時已經參加play group,老師以雙語教學,學習環境相當不錯。她指出,基層小朋友在學前階段,可以接觸的層面未必有那麼寬闊,她直言:「小朋友的學習情況,由一歲開始已經出現分岔路。」
曾於小學任教英文科十年,Eugenia深知學習差距的嚴重性。在學習過程中,若小朋友因程度較低,缺乏被肯定,容易使其自我形象變得低落。即使長大後,亦可能有「我是一個底層人」的不良心態。她認為自己作為既得利益者,要回饋社會,有必要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遂令她參與義補計劃。
媽媽身份的優勢
Eugenia直言,以往她當教師時,要求十分嚴厲,要學生「踏出課室門口一定要全部學會、學不會就不可以回家」,鮮能體諒小朋友的需要和感受。為人父母後,她嚴厲的態度不減半分,卻多了一份體諒。Eugenia知道小朋友的能力有所差異,例如男生的語文較弱,女生的數理能力有落差,卻不懂得如何對應在學生身上。直到她有兩個小朋友後,她才明白:「為什麼兄妹二人在同一個環境成長,哥哥兩歲時已經認清所有顏色,而妹妹到三歲都不認識?原來小朋友於成長上可以有很多分別,無論作為老師還是媽媽都需要體諒,需要慢慢等。」
義補小秘訣:在家也能學習
Eugenia和Snoopy坦言,義補不是魔法,單靠每星期兩小時的課程,不可能令學生的成績突飛猛進,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家長怎可以在自己不會英文的情況下,去鼓勵小朋友學習英文呢?」。
作為媽媽,她們均強調家長與子女一同溫習的重要性。Eugenia指出,很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又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教小朋友,所以多倚仗補習老師,但這非長遠之計。為了提高家長的參與度,Eugenia會把一些英文生字的讀音錄在家長的電話內,要求家長與子女在家一同溫習。「我希望,他們在家中都可靠自己繼續學習。」Eugenia補充。
出身基層的曾太,是其中一位參與義補的學生家長。她表示,兒子棟明以前很怕英文,自己又不會英文,不能教他。自從棟明參與義補後,慢慢開始對英文感興趣,還會主動教她說一些英文生字,例如他會在家中指著桌子教她「Desk」默書亦由二、三十分升至九十多分。「我記得,在棟明考試那天,張老師(Eugenia)一大清早聯絡我,幫棟明做最後的複習,真的很好。」曾太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