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梁耀輝 記者│趙晉軒 黃文雋 攝影│黃文雋
香港電視因未達「一籃子因素」而不獲發牌、《明報》突然撤換總編輯、《蘋果日報》和《AM730》被中資企業抽廣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等一系列事件,令港人擔心言論自由逐漸萎縮,情況有如溫水煮蛙。在一些傳統媒體如電視、電台和報紙都相繼「失守」時,獨立記者和新媒體以不同的方式生存,評論和發掘新聞。擺脫新聞機構的自我審查和廣告商的限制,他們能否讓陰霾密佈的新聞界出現一道曙光呢?
《獨立媒體》自由至上
灣仔一唐樓單位,僅四百多呎面積;一部電腦,裝修如住宅一般,這便是《香港獨立媒體》(簡稱《獨媒》)的辦公室。致力推動獨立公民記者運動的《獨媒》成立將近十年,其記者和編輯參與並大篇幅報道社會運動,如二零零五年的反世貿運動及二零零六年的保衛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運動。
拓展及倡議幹事兼編輯方鈺鈞表示,《獨媒》最大的特點是提供一個平台,給市民投稿。一般情況下,網站的編輯不會審稿,只會為推薦的文章改錯別字和加上圖片。
由於網絡上沒有傳統紙媒所面對的篇幅限制,他們可以刊登較詳盡的報道,方鈺鈞說:「我們較易接觸不同的民間團體,因為我們可以把他們所表達的都報道出來。」方鈺鈞認為獨媒記者可享有較高的自主性。
對於這點,成為獨媒義務特約記者將近兩年的麥覺之深表認同。他是珠海學院新聞系四年級生,與主流媒體實習比較,他認為獨媒給予他更大的空間訓練各種採訪技巧,無論是報道題材、寫作手法,記者均有較大的自主權,編輯亦甚少改動報道內容。
提起獨媒,人們總會聯想到反高鐵運動發起人朱凱迪等社運人士,覺得他們撰文有明顯的立場,想推動社會運動。方鈺鈞同意這個說法,並認為媒體有立場是沒有問題的,每一則新聞都會有角度,會引發讀者情緒,所以獨媒一向的宗旨是:只要報道的事件是真有其事,即使立場偏頗可以接受。「當然特約記者採訪時,我們不會鼓勵他們參與遊行及衝撞警察。」她笑著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