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主流報業的利劍—《破報》

王菡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四年級生,現於台灣大學交流

破格的文字

有時會想,當我們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劃著iPad的手指是否會偶爾在半空中怔住,懷念指尖只屬於報紙油墨的黏膩。而能勾起這種懷念的,恰恰是那些在閱讀經驗中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字。作為台灣第一份另類免費報,《破報》是破壞主流論述、破解文化現象、破除刻板偏見的先鋒刊物。向我推薦《破報》的台大同學認為,它比主流媒體更關懷社會,不膚淺不晦澀,不是空洞口水的標榜普世價值。
逆流而上的報章定位

當主流大報整版都在拉扯選戰,《破報》針對墮胎、反毒、中國當代前衛藝術、全球獨立媒體場景、左派、同性及跨性、移工及外籍新娘等這些議題上,以銳利的批判破舊立新。在閱讀報紙人群不斷萎縮的今天,《破報》在主流中逆水而上,在各大校園、人文書店、咖啡館、藝文表演空間、美術館、展覽館、 live house和pub都有其身影。當下很多台灣讀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預設的藍綠立場,所以對它們的內容也懷有批判態度。然而,他們在《破報》特立獨行的版面與文字中,卻能重新尋找認同,重溫學運的浪漫。「想要了解非主流關心的議題,想聽聽不一樣的聲音,因為有一種反叛精神」一位《破報》的讀者如是說。

《破報》面向敏感議題,所以不得不面臨主流社會挑戰。第一期的《破報》封面故事就是「墮胎的一百種態度」。這份當時第一家進入台北捷運站的報紙,因為這些在保守人士眼中過於激進的內容,被指「危害青少年健康和捷運局形象」而被迫退出捷運站。《破報》更一度因經費不足而休刊。幸好,《破報》的特立獨立引起贊助商的關注,看好這一平台及其讀者群,因而繼續支持,令《破報》每周發行量從最初的二千份一度增長至八萬份。

破舊立新的新聞逆子

台灣著名報人成露茜曾說:「有立必有破,有破才有立,前世代、現世代、孽世代的交替,在立和破的辯證軌道上滑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留下一些種子,能在這片土地上發芽茁壯。」在《破報》的生產中,除了封面故事由總編輯確定,其他內容都由記者編輯個人喜好而定,他們從不介意突出自己的主觀價值取向。

《破報》是傳統新聞要求的逆子,但卻稱得上是台北的藝文地圖。豐富的書籍、音樂、電影最新資訊、獨到評論,不斷刷新讀者視野。在台灣媒體很少關注國際新聞,對大陸、香港也鮮有興趣的大環境下,《破報》卻不乏對李銀河、賈樟柯、周雲蓬、艾未未等當下中國的先鋒人物的介紹;關注點更從美國的青年生活公社,日本女同志,到法國的龐克樂隊。

重質不重量的免費報業

傳統報業在網路與免費報紙的夾擊下日益衰落已是不爭事實。香港雖然在《AM730》、《頭條日報》的推動下快速進入免費報紙城市,但報紙內容上仍未脫離傳統。如《破報》總編輯黃孫權在《2006新聞年鑒》的一篇文章所說:「就算再多的免費報,如果只是主流媒體意識型態的的複製或者remapping,毫無任何意義……一個城市值得欣賞,不在於其現代地景與傲人的全球支配性力量,而是這個城市有無對應豐富地下文化與批判聲音的介入……」

香港有《蘋果》這朵有毒的奇葩佔據大部分市場,剩下的一點份額競爭慘烈。獨立媒體(inmediahk)也僅限於網路版,放棄了紙媒的陣地。擁有一份免費但不廉價的獨立報刊實在太奢侈。但當下香港的年輕人當中,其實有很多渴求像《破報》這樣標榜自由設計風格,滿載新鮮熱辣的藝文資訊、立場獨特的社會評論的報紙。他們需要在網路之外擁有書寫與被書寫的平台。
希望《破報》這來自台灣的灰色精靈,能給香港悶熱躁動的報業環境帶來一絲清新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