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潘柏林 記者:陳文冰 陳玉瑩 張倩詩 攝影:陳文冰 陳玉瑩 張倩詩
提起末期癌症病人,想起的可能是無數次的化療、藥物、痛苦和折磨。然而,生命的最後階段是否只餘下絕望?有人受惡疾所困,在痛苦的治療中等待死亡;有人卻可以帶病遊玩、開派對、去郊遊、參加手工班;他們或許也曾因為病情恐懼過、失望過;但從寧養服務中,他們學會抓緊流逝的生命,讓餘下的生命更有意義。
死亡,其實可以坦然面對。
去過瑪麗醫院腫瘤科的人,都難忘病房忙亂、擠逼、了無生氣的情況。冷冰冰的機器聲,彷彿在提醒病人已在人生的終站。而在上幾層的寧養服務中心,同樣服務末期病患者,卻予人「家」的感覺。為使病人舒適地養病,寧養中心採用溫馨的家居設計,寬敞的空間、溫暖的色調、柔和的燈光,配上平和的古典音樂徐徐響起。有些寧養中心更有小花園等設施,讓病友可以在優美的環境下散步。
今年年初入住葛量洪醫院寧養中心的血癌病人岑永發憶述,從前住在瑪麗醫院腫瘤科,病人多得連走廊都放病床:「那裡每天都有新症,很嘈吵和很擠逼;寧養中心的病房大很多,感覺舒服多了。」
很「不醫院」的寧養中心
寧養中心除了是覆診、接受治療的地方,中心在節日還會舉辦慶祝活動,例如聖誕節派對、新年吃盆菜、中秋節猜燈謎等。醫生更會親自掏腰包逗病友歡喜,例如在聖誕節買火雞與病人分享。患上大腸癌和心臟病的湯女士是寧養中心活動的擁躉,她表示:「有些義工陪我們玩,又有禮物收。我很開心。因為我很喜歡熱鬧,在家裡太悶了。」
葛量洪醫院社工梁小姐表示,寧養中心每個星期都會舉辦活動,小則茶聚、電影會,大則出外旅遊和開派對。
轉介寧養中心不是等死
由於接受寧養服務的多是末期癌症病人,很多人誤解被轉介去寧養中心猶如等死。十年前,患上鼻咽癌的文志雄剛完成手術,幾近全身癱瘓。醫生建議他接受寧養服務,當時他十分難過:「聽到醫生的建議時,已經心裡有數,初時很抗拒,不想進去。」文志雄初時更一度想自殺。眨眼在寧養中心過了十年,他現在卻精神健旺地接受記者訪問。
寧養服務使用紓緩治療,對病人身體負擔較輕,讓病人調養好身體再接受較「傷身」的化療、電療。去年,與岑永發告別九年的血癌再度復發。一連串的鏢靶藥、高劑量化療帶來嚴重的副作用。「打針後我像個『豆腐人』一樣,只能黏在床上,當時的藥太厲害,令我失禁,大小二便都要用尿片。」其後他轉介去寧養中心接受治療:「高劑量的藥物好傷身體,所以要養肥返,才有條件去打第二針。」
與病同行 不留遺憾
很多末期病人如文志雄、岑永發都要長期留在醫院內接受治療,身體上的痛楚寧養服務:抓緊流逝中的生命提起末期癌症病人,想起的可能是無數次的化療、藥物、痛苦和折磨。然而,生命的最後階段是否只餘下絕望?有人受惡疾所困,在痛苦的治療中等待死亡;有人卻可以帶病遊玩、開派對、去郊遊、參加手工班;他們或許也曾因為病情恐懼過、失望過;但從寧養服務中,他們學會抓緊流逝的生命,讓餘下的生命更有意義。死亡,其實可以坦然面對。和心理上的壓力巨大,所以寧養中心特意開設不同類型的興趣班,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瑪麗醫院寧養中心助理社工主任何美玲表示,希望病人接受寧養服務時仍可以發揮所長:「令病人知道雖然不能控制病情,但自己仍然有用處,甚至運用自己的長處幫助他人。」文志雄便因為一次職業治療接觸摺紙,其後他更自行鑽研:「初時學下摺天鵝,之後就自己看書學。」他曾試過摺「紙喜籃」送給有喜事的病友,間中在中心兼任導師,開班教導病友摺紙公仔,後來更在網上成功拍賣摺紙作品。他自豪地向我們逐一介紹他的作品:「在這裡摺公仔,讓我覺得自己有用,不再是個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