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磨拳擦掌
雨傘運動喚醒了許多年輕人重新審視當前政治形勢,更有人成立組織,嘗試創一番新氣象。近百名二十五至三十歲年輕人,去年十二月下旬,成立新政治組織「青年新政」,他們大多是專業人士,強調本土,主打民生議題。他們亦已在中西區、油尖旺及葵青區展開地區工作,包括協助當區居民登記做選民、拜訪居民及提供社區服務,如解答有關稅務的問題、為居民量血壓等。現時組織經費由成員墊支,其後則會接受外界捐款,但每人限捐五萬元,免受單一捐款者以巨額操控,以保證組織的獨立性。「青年新政」正積極考慮參選來屆區議會,冀能在議會建立「第三勢力」,打破香港政治光譜的二元局面。
這股新勢力,會否為來屆區議會選舉帶來多元政治局面?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半受訪者表示有機會投給曾參與過佔領運動的候選人,可見以往支持泛民主派的人較有可能投票予這群政治新丁。
馬嶽認為曾參與佔領運動的人參選,的確能給一眾支持民主、又認為泛民不夠激進的人多一個額外選擇。不過他坦言,這群年輕人要贏很困難,因為他們要取得過半票數才能勝出,而表示會考慮投票予他們的人僅佔整個選民基礎的一至兩成。馬嶽續指,現任區議員有很大優勢,而建制派擁有七八成議席,實難以撼動。
新人或搶掉泛民議席
年輕人「空降」出選,馬嶽認為能勝出的機會甚微。即使在二零零三年,民意一面倒反對廿三條,社運人士陳景輝、葉寶琳等人「空降」出選仍落敗。何況現時民意卻不一致,甚至傾向反對佔領運動,只有那些具一定年資或地區工作基礎的人,才可能有把握獲勝。
馬嶽認為新政治團體的參選,或會使泛民失去原本議席。「關鍵在於年輕人出選或能取得一至兩成選票,這雖不足以讓他們獲勝,但泛民在區議會選舉失去一至兩成選票卻能致命。」他解釋區議會選舉採用簡單多數制,如果本屬泛民的一至兩成選票,流往建制派,或者因新候選人而分散,泛民隨時可輸上二、三十席。
對此,積極考慮出選油尖旺區議會大角咀南區的青年新政成員黎耀駿表示,他們的目標是一群「消失的選民」。將考慮出選油尖旺大南區的另一青年新政成員郭嘉榮補充,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只有四成,他們要爭取另外六成人的支持:「當香港人可以在兩極化政黨外作選擇,投票率自然會提升。」黎重申:「我們不是狙擊泛民,但和他們也不會是朋友。」他們希望在建制和泛民外建立第三勢力,而非要在議會針對任何政治團體,考慮落區前也不會與任何一派協調,只希望能提供新選擇給選民。他們抱有信心,即使萬一落敗,仍會繼續參與政治,推行民主教育。
新政黨或「狙擊」民建聯,惟譚耀宗認為威脅不大。他勸喻這些新團體要小心了解後才參選,不應單單憑著一時的熱誠來搶議席:「年輕人能否長時間、耐心、細緻的地區工作,和市民結合起來,為他們服務呢? 這對他們來說是考驗。」街工梁耀忠對此亦不感擔憂,認為區選仍有許多未知之數,如年輕人的佔有率、投票率等,所以做好自己本份便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