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鍾卓恆
尋找鉛禍在香港的歷史,要對比當年與今日,少不了回顧歷史資料的環節。
八十年代的事距今已經三十年。要透過Google想當年,恐怕是緣木求魚。要說詳細而便捷的資料,非報章莫屬。在中央圖書館的舊報刊存檔中反覆搜索,查出歷年許多關於鉛的報道。
在密密麻麻的剪報(活字印刷!)中找到人物、機構,就得追蹤他們今時所在。有的單憑名字就能找到,有的透過相關機構尋找;有的找到下落卻說沒有印象,有的甚至已經離開人世。終於能追蹤到的受訪者,大概少於一半。
跟上一輩人話當年也是賞心樂事。他們見到舊文件、舊報道,猶如穿越了時空,把當年的感受一一道來。他們指著舊物說事,我也彷彿回到了八十年代親歷其境,直接與當時的他們對話。
一篇《香港鉛來有段故》,讓我追查、追蹤、追問過去的段段故事,重塑當年不起眼的一段歷史。老一輩常言要追趕潮流,以免被時代淘汰。我們較遲出生的一代雖站在潮流前綫,又何嘗不用「追」?要去追溯那些我們錯過了的記憶。
鑒古知今不應只是上一輩的專利,更是新一代應該注重的一環。隨著印象模糊,不少歷史都會隨之消失。我們要趁歷史痕跡還在的時候,盡力「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