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的絕唱

秤出兩代人  利和秤號

昔日,上至金鋪,下至街市小販,人人都手執一把秤,斤斤計較,分毫不差。今天,秤這東西聽起來已不像是這年代應有的東西,但在油麻地的一個角落,還有間小店堅持售賣傳統手製鐵秤。

114handmade_7油麻地上海街利和秤號由何老太的父親創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店內售賣的傳統秤,由刨木條、上鐵、掛繩皆為人手製造。何老太十多歲便跟隨父親學習,耳濡目染下學會造秤手藝。現今兒孫滿堂的七十多歲老太太,本可在家弄孫為樂,享享清福,但卻依然堅持每天開店,全出於對這門手藝的一份不捨,「我見我爸爸這麼有恆心,所以我就是不捨得,想讓這手藝可以流傳久一點。」

一世 一秤

何老太接掌秤號四十多年,一生人幾乎奉獻給這所老店鋪。但隨電子儀器興起,利和秤號由當年偌大的地舖變為現在一方小店,何老太的眼睛及雙手亦因年老衰退而不能製秤,店內貨源都轉為「同門師兄」所製,她則自行印製說明書,讓顧客知道不同種類的秤有何分別。如此苦苦堅持,也只為了將手造鐵秤的手藝,多傳一天得一天。

「我賣秤,當然認為傳統的秤最好啦!」何老太表示,現代電子磅的確方便,但稍放重物便容易壓壞,彈簧鬆脫「報錯數」時用家亦不知情,反之傳統秤的繩線一斷就定能察覺。

但現實是,莫說手造鐵秤的人少,用秤的人更少,就連何老太的子女也常常勸她退休。提到這門手藝也將失傳,何老太也難掩氣憤:「他們當然不肯學(這門手藝),肯學的話我就不用這麼生氣了。 」

走過半世紀  添記眼鏡

114handmade_8 114handmade_10 走到維港另一端,在上環嚤囉上街的一條小巷中,有一個用鐵皮搭成的小舖,正是為街坊熟悉的添記眼鏡。人稱添叔的店主嚴鏡添,今年已八十九歲,於四十年代在現今這個位置創立了這眼鏡店。當時經歷完日本侵華,時局混亂,他手上只有打磨機、驗眼器等少量工具,店鋪亦是他找人用鐵皮搭成。就憑這少量謀生資源,添叔開店至今。

不敵機械 偶而「出山」

「我是註冊視光師,當然會造眼鏡!」當年嚴鏡添還是一個學徒的年代,眼鏡全為人手製,驗眼後,師博用剪刀裁鏡片,再用銼打磨,然後用熱風機調整,後安裝鏡框,全部「一腳踢」。年青時他眼明手快,製眼鏡只需數小時,現在卻最少要三天,歲月果真無情,對物如是,對人也如是。對於現代舖不賣傳統手製眼鏡,全為廠商生產,嚴鏡添只剩下無奈的嘆息。他店內現多賣從前留下的眼鏡,手造眼鏡則要客人要求才「出手」,但上一宗生意已在一年前了。

相關文章:

老頑童的「藝術館」  新藝城傘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