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或視像診症 減長者覆診之苦

上門診症和外出就醫價錢相若

袁姑娘說,上門診症能減輕院舍職員的工作量。(李詠彤攝)

私營護老院安心居(旺角)是其中一間使用老友所醫服務的院舍。院長袁姑娘表示,上門診症服務有助院舍的人手編配。未使用有關服務前,平均每天有兩至三個老人需要外出求醫,現在遇上不緊急的情況都會先查詢老友所醫,再由他們安排醫生為老人家診治。長者外出求醫的次數慢慢減少,也減輕了職員陪診的工作量。袁姑娘稱現在的模式對長者和職員都有利:

「以前要帶長者外出求診,天氣熱時擔心老人家中暑;如果刮風下雨、天氣冷,就怕他們骨頭痛。」

現在採用上門服務,職員變相可以長時間留在院舍照顧長者,減輕人手壓力。袁姑娘亦指出,陪診員所收的費用不菲,四小時的陪診服務便需300元,陪診費不能用醫療券支付,長者需要自己掏腰包。陪診費加上政府醫院四十多元的診金,與老友所醫的診症收費相若,所以院舍的長者都願意使用上門診症服務。

至於視像診症,縱使較為方便,但袁姑娘仍有保留。她說,很多老人家的表達能力差,很難清楚向醫生表達病情。即使院舍有保健員監測長者健康狀況,視像診症依然有限制,無法取代親身應診:「如果老人家夠醒目就沒有問題,但很多長者明明身體無事卻說自己有病,醫生一定要上來檢查才能做決定。」此外,袁姑娘也反映手機屏幕太小,長者視力較弱,難以與醫生面談。

上門視像診症作輔助 源頭解決方為上策

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組織幹事施英倫認為,上門診症只應屬一項「緊急支援」,皆因收費並非人人能夠負擔,長者一年二千元的醫療券只能享用服務約五次的上門診症服務。因此在金錢考量方面,上門診症難以成為長者的長期醫療支援,不能恆常化。

林正財指發展基層醫療,長遠減少長者發病率,才是解決長者醫療問題的方法。(李詠彤攝)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指,上門診症可以作為安老的輔助性措施,但並非解決長者輪候覆診時間過長的良方。短期而言,上門診症可舒緩燃眉之急,幫忙減輕醫院負荷,但長遠而言政府應建立地區康健中心,發展基層醫療。基層醫療並非草根階層的醫療問題,而是推展預防工作,例如健康教育,讓長者了解基本醫療知識,從根本減低長者發病率。

他說,未來應該把更多責任交給其他專職人員,例如營養師、專科護士、物理治療師等,幫助長者做好健康管理,才能長遠減輕醫療負擔。

至於視像診症,他認為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醫療上發展科技是未來的趨勢,但他強調「一做便要做到最好」,診斷皮膚病時需要高像素的手機,硬件和科技必須互相配合。理想的視像診斷亦應有「第三者」的護理人員在場,協助病人,否則難以保證診症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