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作畫 繞出平靜 畫藏哲理

靜心至上 易畫培養自信

余狄夫的作品,囊括最初階的兩種禪繞技法(左邊及中間)。他認為只要打好根基,日後畫的圖案會比較易掌握,例如認清線條的交錯位,可以舉一反三。(錢穎嘉攝)
余狄夫的作品,囊括最初階的兩種禪繞技法(左邊及中間)。他認為只要打好根基,日後畫的圖案會比較易掌握,例如認清線條的交錯位,可以舉一反三。(錢穎嘉攝)

2015年起在癌協服務中心教授禪繞畫班的余狄夫,重視一眾癌症康復者如何透過畫畫的過程,達至心境平靜。余狄夫原為癌協中心的愛笑瑜伽導師,學員透過大笑改善心情。赴美國學習禪繞畫後,余狄夫加開禪繞畫班。他認為愛笑瑜伽和禪繞畫均重視內心專注,而禪繞畫為不習慣動態活動的學員,提供一個新選項。

余狄夫在課堂上會播放由禪繞畫創辦人 Rick Roberts 創作和演奏的柔和笛曲,幫助學生靜心。他認為畫出怎樣的圖案並非最重要,笑言曾有學員完全不理會他的指示,自顧自地創作「喜」字圖案,雖然無奈,但他也沒有強迫他們跟從:「他明顯沒有在聽我說話,我說甚麼都沒用;他又靜靜地繼續畫,我就任由他在這個過程靜心吧。」

除了靜心,余狄夫還認為禪繞畫可以幫助學員建立自信。禪繞畫由簡單線條和圖形組合而成,要考慮的事情很少,只需付出心機,做好每個細節,畫作自然就會漂亮;例如畫「樹紋」圖案時,他反覆強調線條盡量畫密一點,不必心急。不少學員告訴他畫禪繞畫很有滿足感,從沒想過自己能畫出如此複雜的圖畫。有些學員完成課程後,更將禪繞圖案畫在布袋、水樽等其他物品上。

譚小姐展示禪繞畫班第一堂的兩幅作品(右)。在余狄夫的課堂上,譚小姐不能擦掉不滿意的地方重畫,但一筆到底的畫作也毫不遜色。(錢穎嘉攝)
譚小姐展示禪繞畫班第一堂的兩幅作品(右)。在余狄夫的課堂上,譚小姐不能擦掉不滿意的地方重畫,但一筆到底的畫作也毫不遜色。(錢穎嘉攝)

然而,並非每位學員都能駕輕就熟。學員譚小姐表示自己容易緊張,畫線的時候,畫來畫去都不直。她在家練習時,常常用橡皮擦擦掉不滿意的地方重畫。事實上,禪繞畫不鼓勵用橡皮擦,期望學員以「活在當下」的心態面對畫得不好的地方,想辦法補救、化成另一圖案,而非推倒重來。故正式課堂上,譚小姐不能重畫,自愧不如其他同學,但導師余狄夫不同意:「由完全不懂,到一堂兩小時就能畫出一幅作品,還不能幹嗎?我覺得很好了。」

幫助專注 禪繞進入校園

另一位禪繞畫導師陳均良亦同意,禪繞畫適合不擅長畫畫的初學者。從藝術角度而論,陳均良認為禪繞畫的原理與平面設計相似,但禪繞畫的元素比較簡單,只有直線、弧線、點、圓等。陳曾應邀到特殊學校教授初階的禪繞畫,雖然特殊學校學生未必能畫出出色作品,但據他觀察,只要多花時間,大多學生都能進入靜心、專注的狀態。

莫佩兒比較喜歡黑白禪繞畫,她認為單色畫需要考慮的事情較少,更易專注。(錢穎嘉攝)
莫佩兒比較喜歡黑白禪繞畫,她認為單色畫需要考慮的事情較少,更易專注。(錢穎嘉攝)

23歲的小學教師莫佩兒是陳均良初級禪繞畫班的學生,同樣希望將禪繞畫帶入校園,她指即使下班後感到非常疲憊,但畫禪繞畫時便會專心投入,將倦意拋諸腦後:「上課的時間眨眼就過,雖然專注用神很累,但仍想一直畫。」她感受到禪繞畫帶來的專注,希望學成後可將它應用在教學上,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訓練專注力。

隨性繪畫 自主藝術支援

不過,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指出,禪繞畫雖能帶來平靜情緒的效果,但並非藝術治療,不能作為治療或評估的參考。藝術治療需基於心理學理論,有秩序、有計劃地進行。因此禪繞畫屬Art Facilitation(中文可譯為「藝術支援」),輔助的社工無需專業、複雜的技術,參與者可隨時自行創作,透過專注繪畫放鬆身心。參與者亦可以藉此獲得成就感、甚至透過藝術改變生活態度。

禪繞畫與普通畫畫不同,不一定要先想好構圖,也不需要起稿。這幅畫起筆之處在左上方近耳朵的圓圈部分,完成一組圖案後,再畫另一組,慢慢推展開去。陳均良最後在右下角畫了一盞神燈,才決定這幅畫的主題──「燈神」。(錢穎嘉攝)
禪繞畫與普通畫畫不同,不一定要先想好構圖,也不需要起稿。這幅畫起筆之處在左上方近耳朵的圓圈部分,完成一組圖案後,再畫另一組,慢慢推展開去。陳均良最後在右下角畫了一盞神燈,才決定這幅畫的主題──「燈神」。(錢穎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