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民
 

意人意事萬花筒

編輯|李婉華 記者|盧嘉欣 程思靈
 

 

  對於意大利,你可能只會聯想到美食和足球。
  提及意大利人,你也許只會記起幾位著名的意大利足球明星。
  其實,在我們身處的香港,有二千多名意大利人,每天在街上與我們擦身而過──在餐廳裡、商店內、學校裡,還有教堂中,只是我們都沒有發現而已。或許你會以為他們與一切金髮藍眼的洋人沒有太大分別,然而,他們對於藝術、家庭和宗教,都有一份獨特的堅持。

文化沙漠中的藝術家-Ugo
  現年七十歲,來自意大利北部的Ugo Conta居港四十二年,在灣仔開設意大利餐廳。熱愛藝術的Ugo,在餐廳放滿精緻典雅的油畫、雕塑及藝術品,連餐牌也是由他親自設計。此外,餐廳內設有一個小型舞台,放置了各式各樣的樂器,Ugo興之所至時便會在那裡為客人演奏,而餐廳也會定期舉行音樂會,以饗知音。

  Ugo來到香港也與藝術有關。通曉六種樂器的他,1963年隨樂隊來香港希爾頓酒店作駐場演出,從此與這顆東方之珠結下不解之緣。他更因此認識了任職指揮家的太太。為了能有自己演奏音樂的地方,他於1976年在灣仔開了一間意大利餐廳,表演音樂之餘,又可發揚意大利的飲食文化。

  Ugo也視食物為藝術品,他自詡自己的餐廳為香港最好、最正宗的意大利餐廳,而事實上他的餐廳也吸引了不少名人,前意大利總統A. Pertini訪港時也來光顧。

  Ugo認為,香港少有正宗的意大利菜,品質也很參差。他覺得除非是親身在那個國家生活過、感受過,否則要開一間異國菜的餐廳並不容易。他覺得中國菜與意大利菜的煮法很相似,但兩地菜餚的吃法卻大相逕庭。他指出﹕「在香港,人們會一次過把很多種類的菜式同吃﹔但在意大利,菜餚會逐樣上桌,人們會慢慢的享受。」

  雖然意大利人與港人在生活節奏上分別很大,但Ugo笑言喜歡香港人的高效率,他說﹕「我就是喜歡香港人有效率的生活模式,意大利式的生活對我來說太悠閒了﹗」除了打理餐廳外,他還會到由妻子開辦的藝術學院教授音樂﹔多才多藝的他還是柔道黑帶六段高手,曾經在港開班授徒,可謂忙得不亦樂乎。

  談到香港的不足之處,Ugo覺得是缺少了藝術活動的推廣及場所。他略感惋惜地形容意大利周圍都是歷史文化,普通一所教堂也有上千年歷史﹔香港卻只有百多年的歷史,而且大部分舊建築都已拆掉,少有藝術氣息。他歎謂﹕「香港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城市,地方少,實在難以容納藝術的存在。」

孝順洋女婿-Massimo
  在香港居住了十六年的Sfriso Massimo因工作關係來到這個華人社會,後來結識了香港太太,便在此落地生根,並於2001年在中環半山開設了第一間意式雜貨店。這名洋女婿最喜歡中國人的大家庭聚會。每逢週日早上,他都會跟隨太太的親人到茶樓飲茶。意大利人與中國人一樣多擁有大家族,而且有很重的家庭觀念。「我很享受每週的那段時間,因為我本身很喜歡飲茶,更甚的是我喜歡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感覺。」他說﹕「在意大利,地方太大了,親友都住得很遠,不可能每個星期都見面。」

  儘管Massimo享受每次與家人茶聚的時間,但他卻不太習慣香港人的飲食文化。首先是進餐的速度,他說﹕「意大利人會花上兩、三小時吃一頓晚餐,一邊與親友傾談,一邊享受食物。香港人卻吃得很快,一家人坐下來吃飯,半個小時後已經會去看電視、玩遊戲機,各有各忙。」Massimo又笑言自己無法接受港式燒烤﹕「一大夥人拿著叉子圍在爐邊,感覺怪怪的。在意大利,燒烤時總是將肉放在爐上慢慢烤,我們便坐在一旁吃吃沙律、喝喝酒,與朋友開懷暢談。」此外,意大利人習慣不吃早餐,通常都只會喝一杯咖啡。但Massimo來港後,由於常常看到其他人吃早餐,他自己也慢慢培養出吃早餐的習慣。

  Massimo的雜貨店內以售賣意大利食品為主,如橄欖油、芝士及一些蕃茄製品等。Massimo目前已是三間分店的老闆。在入貨方面,Massimo不會入一些香港常見、耳熟能詳的大牌子,反而會入一些中小型品牌製造的貨品,因為他認為小量製作的貨品,質量才有保證。他店𥚃的意粉品牌和醃製蕃茄都是獨家發售,他和太太更會每日親自即製意大利芝士餅(Tiramisu)在店𥚃售賣。Massimo和客人的關係如朋友般好,而客人大約有百分之三十是本地人,其餘的是不同國籍的外地人。

  Massimo表示,平時與同胞的見面機會不多。儘管在港的意大利商會、意大利領事館和意大利文化協會都會偶爾為在港的意大利人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每年六月都有一連兩三個星期的活動,讓意大利人慶祝六月二日的國慶。不過,因為來港後大家的生活節奏也「入鄉隨俗」地繁忙起來,故他們之間很少見面。

異地傳教士-龍家禧
  來自意大利南部城鎮巴里(Bari)的Michele Camastra神父,五年前由意大利教區派遣至香港傳教,還改了一個中文名──龍家禧。他笑言是因為他2000年來港時正值千禧年及龍年,因而得名,別人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龍哥」。

  現在於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任神父的龍家禧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更懂得看和寫中文,這可是經一番苦功才練成的。

  他憶述初來港時,對廣東話一竅不通,不敢接電話。有一次,只有他一個人在辦公室,電話響了兩次,第一次他內心掙扎了很久而沒有接聽,到了第二次,他只好硬著頭皮地拿起聽筒,聽完對方的一大段說話,然後龍家禧用他半鹹半淡的廣東話說了句﹕「對不起,我聽不懂廣東話」之後便掛線。

  自此之後,他決心要學好廣東話。他來港的第一年,逢星期一至五會到香港大學學習廣東話,然後每天回家後也最少用三個小時練習,加上他常與其他教友及香港人以廣東話交談,現在他已能操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和教友相處得十分融洽。他表示,傳教士每到異地傳教,就必須學懂當地方言,一來是對當地人的一份尊重,二來則是為了可更全面地投入當地文化。

  除了言語不通,生活節奏和宗教的差異也是龍家禧要適應的一環。由於香港人生活繁忙、時間緊迫,為天主教在港傳教加添了一定的難度。他慨嘆,香港人總有很多事做,單是聯絡他們已非易事﹔加上他們都很趕時間,令龍家禧頗難與他們作較深入的接觸。他失望地說﹕「在香港,神父根本不可能到教友家中探訪﹔這在意大利卻是非常容易和普遍的一件事。」

  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龍家禧表示神父傳教的方式也會稍有不同。在意大利,大部分國民都是天主教徒,傳教時神父一般只會講及核心的信息,因為大部分背景資料在意大利都是家傳戶曉的。但在香港,天主教教友卻不超過人口的百分之六,神父需要講解詳盡,以免教友不明所以。此外,神父更要認識異地文化,花時間盡量了解亞洲的文化特色,以便融入香港群體。

   基本上,在香港居住了五年的龍家禧,生活模式已被香港人同化了,變得一樣的繁忙。「來這裡以後我就愛上了在農曆新年逛花市,而且像很多香港人一樣,習慣了只花十分鐘便吃完一餐飯呢﹗」當異地神父的工作並不輕鬆,但龍家禧表示他並不懼怕,因為這正是他的使命。他笑說﹕「說真的,我很喜歡這城市﹗」

 

回目錄

 

何謂正宗意大利菜﹖

意大利節慶

 

喜歡藝術的Ugo不時在餐廳演奏音樂。

(李婉華攝)

 

Massimo會親自挑選店內的貨品。

(程思靈攝)

 

Massimo的店裡售賣各種特色的意大利食品及雜貨。(程思靈攝)

 

龍家禧神父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李婉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