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
市民對主播要求重外表 輕經驗編輯|劉顯輝 麥雪寧 記者|張曉怡 劉婉芬 羅雅雯 姚芷瑜 攝影|張曉怡 麥雪寧
近年,電視新聞報道員中出現很多新面孔,成為報紙雜誌爭相報道的對象。本刊聯同香港電台委託港大進行民意調查,以了解巿民對電視新聞報員的要求,發現觀眾對報道員的要求,還是以報道流暢和外表為主,是否有新聞觸覺,不是觀眾重要的考慮因素。 同時,本刊也會探討新聞報道員年輕化的現象。有電視台新聞部高層認為,基於新舊新聞報道員交替和廿四小時新聞頻道的出現,新聞主播年輕化屬必然現象。 觀眾要求﹕ 前無線電視新聞部總監、現職南華傳媒董事及集團社長(週刊)的羅燦則認為,觀眾判斷一個新聞報道員是否誠實可信,其實都只是靠樣貌聲線﹕「觀眾根本不認識報道員,不會知道他們是否誠實可靠。其實他們對男女的要求都是樣貌。新聞報道是表演行業(show business),樣貌、包裝都十分重要。人愛美其實是天性,外貌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觀感,所以我們會找專業人士為主播建立形象。」 新晉女主播非虛有其表 云云年輕女主播中,以無線電視新聞部的趙海珠最為觀眾熟悉。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蘇鑰機認為趙海珠勝在有觀眾緣﹕「有些新晉的主播樣貌娟好,但給人感覺不夠自然,趙海珠的好處就是給人自然和舒服的感覺。」 趙海珠有大將之風 現職工程師的陳國翹不諱言,趙海珠的崛起會令人覺得只須有漂亮的臉孔就可當主播﹕「她出道日子淺,又不是新聞系出身,人們談的又只是她的外表,實在令人覺得她只有外表,而沒有實力。要是她不是漂亮也不會坐上主播這個位置。雖然她蠻好看的,但我覺得她要做更多採訪工作,才能令人更信服和更喜愛她。」 趙海珠畢業於香港大學日本研究系,甫畢業即加入無線電視旗下的銀河衛視,一年後當上無線電視六時半新聞報道主播。 美女主播文化始於有線 然而,當時香港並沒有這類專業人士,有線新聞台只能訓練新人。他表示﹕「我們並非刻意找年輕漂亮的新面孔,而是資深的主播都寧可留在幕後和管理層。形勢所迫下,在鏡頭前的便只是一群剛畢業的年輕人。」 他說,廿四小時新聞頻道徹底改變了廣播新聞行業。行內對主播的要求也同時改變,受過新聞訓練已非入行的必要條件,觀眾對此也沒有像以前般執著。他又認為,觀眾喜歡主播純綷是憑直覺,只憑印象認為哪一個比較漂亮。並不是考慮他的新聞做得好不好、是否有經驗、臨場表現等等﹕「每晚觀眾都只是看到主播讀十多條新聞引旨(lead),實在看不到主播的工作能力。」 面對新一代年輕主播的競爭,已有十二年經驗的有線新聞台總新聞報道員張宏艷不擔心自己被年輕一輩淘汰。 她認為觀眾與業內人士的要求並不相同﹕「我覺得觀眾最著重的是儀表,但新聞從業員卻會留意主播對事件的認識、應變等,又或是直播訪問的時候,主播如何控制場面。其實這些事情都是很重要的。」 新聞主播如雜誌封面 他認為新聞主播年輕化雖不是健康現象,但也絕對合理﹕「其實,新聞主播就像雜誌的封面,今天有一個漂亮的封面,明天又可以找一個更漂亮的,但封面又不可以變成更實質的內容,而在整體來說,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實力,但我也不反對選擇年輕及漂亮的人當主播。」 年輕化是必然現象 但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高級副總裁關偉強調,電視台新聞部正值人手更替,年輕化並非潮流,而是必然現象﹕「每個行業都有新舊更替。新聞也是電視節目的一種,始終是一門表演行業,不時需要新臉孔,一方面補充如魏綺珊、繆美詩等人才的流失,舊人離開,自然會培養新人。」 主播之路令人嚮往﹖ 蘇鑰機卻提醒有志投身主播行業的人,現實與幻想定必有距離﹕「每晚有百萬人看自己,外人看起來便覺得坐這個位很好。但這職位的工作性質有點刻板,當主播的薪酬不算很高,加上香港的主播壽命比較短暫,所以前景非一般人想像那麼好。」 在美國,新聞主播往往是一台的「台柱」,有甚高的知名度及權威性,是收視的重要保證,香港新聞主播的模式卻與外國完全不同。趙應春表示,美國的大新聞由大型新聞頻道供應,各電視台要爭取新聞節目收視便要靠皇牌主持人,香港新聞的收視則並非靠主播,令香港主播不如美國般擁有超然地位﹕「看免費電視收視率的數字,哪個讀新聞對收視並無大的影響。有大新聞的時候,例如董建華辭職,收視就可能會上升。」 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李玉蓮也指出﹕「當主播除了虛榮之外,是一件很悶人的事,只是跟著稿件照讀。其實掌握事情、找到新故事才是做新聞的真正趣味。」 李燦榮認為主播的壽命不會很長﹕「如果你已經讀了五年新聞,那你就會問自己還可以再讀多少年。這個情況就如香港小姐,因為在上任的第一日,你就應該知道自己只有一年的『壽命』,因為第二年又會有一個新的香港小姐取代你。」
|
廿四小時新聞頻道的湧現,令記者再沒可能兼職主播,必須有人全職擔任主播的工作,行內對主播的要求也同時改變。
張宏艷認為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及應變能力都是主播的重要條件。
李燦榮認為主播應該知道這工作的壽命不長,剎那光輝就如香港小姐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