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協作資源不足
學生得益 苦了老師

        過往在經濟及公共事務科課堂上,學習香港的行政架構和司法制度課題,你可能感到沉悶乏味。但若讓你在堂上參與角色扮演遊戲,以「做個守法的少年」為題,扮演歌手謝霆鋒頂包一案的審判,從中了解香港的司法制度,相信你對這些課題的興趣會立刻提高。
        「跨學科協作」是把獨立的科目綜合起來,讓同學主動參與,打破舊有課程的籠牢,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靈活和多樣化,把知識融入生活之中。但由於資金、師資、時間不足,有教師在推行計劃時慨歎﹕「有心無力」。


        漢華中學和樂善堂顧超文中學均推行「跨學科協作」,前者將公民教育、經濟及公共事務和中文閱讀課合併為中一級通識科目。而後者則把經濟及公共事務、地理、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科目合併成綜合人文科,並在這些綜合科目中滲入生活元素,以單元主題貫串課程。

單一課題 貫串科目
        漢華中學自一九九八年起連續三年向政府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推行專題研集計劃以配合跨學科協作,如「長江三角洲為例(中六級)」、「香港研究(中一至中七)」等題目,開拓學生的視野,加強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發展。老師會在課堂上以「長江」為研究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科目範疇,如地理、經濟、歷史方面思考和分析「長江」的發展,令學生在單一的題目上接觸不同科目的知識。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的跨學科也以專題研習形式推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訪問、資料搜集或製
作展板等探討社會問題,令學生學習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

跨科知識 靈活運用
        跨學科協作課程靈活,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就讀樂善堂顧超文中學的中五學生李玉春說﹕「上常識課時我們會分組進行問答比賽,題目和時事有關。這樣令我比其他學校的學生知道更多時事常識,是傳統課本所沒有的。」
        另一位中五學生黃容容表示,她在跨學科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可以應用於其他學科上。例如﹕綜合科讓她有更多機會使用電腦,學會處理資料和設計統計圖等,她也會把學到的電腦功能,如試算表等應用在其他學科之上。

變身小導師 學習更多
        推行協作課程,有些學校要動員高年級學生帶領低班學習。以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為例,中一至中三級每班分成若干組參與專題研習,由有經驗的中四學生擔任小導師。每組同學要根據老師所設計的大題目,再自行擬定小題目為研究方向,每組都有帶隊老師、顧問老師和一位小導師協助。

         現時就讀中三的李婷和梁卓怡在中二時所做的題目為「重建棚屋對大澳旅遊業的影響」,她們首先自行搜集資料,還跟隨帶隊老師到大澳實地考察和街頭訪問,然後要編寫報告書和製作展板。她說當初擬定題目時遇到困難,幸好導師在當中提供意見。但由於老師工作繁忙,未必能即時協助。
雖然製作專題時,學生獲益良多,但要在繁忙的課業中抽身做專題,或擔當小導師,委實不容易。中五學生楊小玲就曾因不懂得分配時間,要工作至半夜,但有經驗之後,她學會時間管理。
她除了學會製作專題的技巧如展覽設計和研究方法之外,還培養出自學精神。她去年又擔當小導師的角色協助低班同學,令她可接獨更多新事物,做口頭報告時更鎮定。
儘管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反應踴躍,但在現行師生比例的情況下,要推行跨學科協作計劃仍困難重重。

教務繁重 分身不暇
        由於科目合併,舊有教材和課程都不適用,教師又沒有相關經驗,他們在推行計劃時會手足無措。漢華中學校長馮敏威說﹕「教材編寫工作如筆記、閱讀材料和練習等,均由本校老師一手包辦。」

         教師既要兼顧平日的教學工作, 又要親自編寫教材,時間倉卒,課程設計未能盡善盡美。樂善堂顧超文中學教師陳嘉華指出,有些教材要不斷更新,例如時事、每年財政預算案等,加上參與設計課程的教師不多,以致教材在匆忙的情況下完成。漢華中學教師關穎斌稱,每次大約花三個月時間來完成一個主題教材的編寫工作。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鄭雅儀解釋,現時香港的學校對於這方面的需求不大,基於商業考慮,本地書商難以出版這類書籍。她建議政府引入更多外國跨學科教材,讓老師有更多機會學習。

人手不足 制肘太多
        老師工作繁重,未能花太多時間協助學生做專題研習。學校為此向政府申請優質教育基金,以增聘教師。蕭明中學負責發展該計劃的老師麥劉小明表示,代課教師可減輕她的工作量,有助計劃的推行。

        但麥劉小明表示人力資源不足,影響整個計劃的質素。她說﹕「原本我想每位老師帶領四個學生做專題研習,現在沒有代課老師取代我的課節,令我沒有足夠時間跟進多組學生。現時惟有每位老師跟進八個學生。」

         即使學校成功申請到足夠的資金聘請代課教師分擔教務,但由於代課教師流動率高,影響教學質素。
漢華中學校長馮敏威說﹕「代課老師會有著『騎牛搵馬』的心態,一方面代課,一方面找駐校教師工作。」他說發展跨學科教學的第一年,因為代課老師的不停交替,結果學生在同一學期裡,先後轉了三位老師授課。他坦言課堂銜接和時間安排混亂,必定影響學生的學習。

傳統考試制度 局限發展
        教育署高級課程發展主任(科技教育)魏國珍回應,人力資源問題關乎學校本身的政策,學校可以決定合適的資源分配或動用流動資金來增聘人手解決問題。但漢華中學校長馮敏威對此表示不可能,他說﹕「在新一學年開始之前兩、三個月,學校已制定了來年全校資源分配計劃,學校不可能只顧發展通識科,而忽略了學校其他發展的需要。」

         有家長擔心這個跨學科計劃會減少學生吸收獨立科目知識的機會,但參與跨學科協作的三所學校均不擔心。樂善堂顧超文中學校長許為天指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不同層面上探討問題,比過往的教學模式更能訓練學生的思考和資料處理等終身受用的能力。

         但公開考試卻是該計劃的絆腳石。鄭雅儀解釋,學校考慮到中五和中七學生要參加公開考試,很多學校不敢輕言發展,以至跨學科協作在短期內未能有大突破。


跨學科協作師資培訓

考試新舊模式齊下



蕭明中學學生以「中國傳統結婚儀式的保留價值」為專題研習的課題。


中三的李亭和梁卓怡認為專題研習培養他們自學的精神。

關穎斌編寫跨學科教材前,需閱讀大量參考書藉,往往要利用放學後及假期時間編寫。


魏國珍認為教師工作量大是無可避免的。


因為沒有代課老師為她教家政科課節,麥劉小明未能分身統籌及跟進計劃。

坊間並未有跨學科教材的供應,要老師自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