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學生校內糾黨生事的情況日益嚴重,為免行為頑劣和情緒有問題的學生影響課堂秩序及教學進度,教育統籌局於本年二月時表示考慮設立機制,加快將頑劣學生轉介到注重紀律的群育學校就讀,學生操行改善後可調回原校。有教育團體更建議取消轉讀群育學校要先獲家長同意的規定,減少推行計劃的阻力。
|
雖然轉介問題學生到群育學校有其作用,但若加快轉介,學生人數必然增多,現有的七間群育校舍和宿舍遠遠不敷需求,人手更形緊張,這些學校的老師和社工將承受更大壓力。在學額和資源未有增加的情況下,把問題學生硬推到群育學校去,又是否妥善呢﹖而家長能否接納被標籤的群育學校,也是其中一個隱憂。
從滿江紅到全班第一
「他以前成績很差,又和同學打架,現在勤奮了……看到他作文上有老師的評語及讚賞,我真的很感動﹗」阿康的補習老師王詠琴說。
「以前我科科都不及格,很討厭讀書,上課只會睡覺,在群育學校讀書比較開心。」去年九月,阿康因經常和同學打架,由慕光英文書院轉介至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讀念中二。
轉校後才一個學期,阿康已在全班十四人中名列第一。阿康不但成績好了,對老師的態度也明顯改善:「以前我每天最少頂撞老師一次,又用粗口罵他們。」轉校初時,阿康仍「本性難移」,曾以粗言穢語「問候」老師。但經過一輪「體罰」後,阿康現在已經不再如此。「講一句粗口要做三十次掌上壓。做到累便不說了﹗」他笑說。
「現在阿sir 經常主動和我閒談,以前的學校有很多學生,老師哪有時間﹖在這裏如果考試﹑測驗取得高分,阿sir還會帶我們上街吃飯。」在群育學校一比十五的師生比例下,老師的確有多些時間關心個別同學。
雖然群育學校的學生常被外界認為是有問題的一群,但阿康並不介意別人知道自己在許仲繩紀念學校念書﹕「我一點都不留戀以前的學校,這裏每一個同學都想留下﹗」
王詠琴說阿康自從入讀群育學校,變得勤力又乖巧。(彭佩祺攝) |
阿康的補習老師王詠琴也觀察到他由原校轉入新校後的明顯轉變﹕「他真的改變了不少,以前成績很差,又和同學打架,常常要見家長。但現在勤奮了,待人又有禮貌,也學懂尊敬師長。」她和阿康的父母同樣贊成阿康入讀群育學校,認為新校的教師給學生很多鼓勵﹕「當我看到他作文上有老師的評語及讚賞,我真的很感動﹗」王詠琴說。
|
雖然阿康在學校一切順利,但王詠琴仍憂慮阿康的前途﹕「當想到他升中四的問題時便很頭痛。」這是因為現時群育學校只開辦至中三,學生完成中三後便要回到主流學校讀中四,或出外謀生。不過,阿康對前途仍充滿信心。他自信地說﹕「我一定可以升到中四﹗」
相對於全港近千名群育學生來說,阿康確是一名幸運兒。他入讀的許仲繩紀念學校,校舍新穎,設施齊備,讓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範疇的活動,例如健身﹑劍擊﹑雜技等,找出自己的興趣和潛能。然而,並不是每所群育學校都有這樣的設備和環境,不少群育學校因面對種種的問題,使教學雙方得不到適當的配套而影響成效。
資源貧乏 校舍殘舊
位於土瓜灣的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建於六十年代,校舍殘舊。全校共有七班(由小三至小六),共一百零二個學生。因為全校只有四個課室,所以學生需分上﹑下午班上課。

盛德中心學校校舍狹小,課室不夠用,師生只好把宿舍當作課室用。
(蔡建興攝) |
記者穿過地方狹小而殘舊的校舍到學校上層的學生宿舍參觀,發現竟有教師和六﹑七個學生在宿舍內上小組輔導。此外,校內一個面積約有兩個標準課室大小的飯堂,也是校內師生集會和上課的地方。對此,校長陳燕雲解釋說﹕「我們知道這樣對學生不是太好,但校舍面積小,課室不夠,我們也沒辦法。」她更表示,由於宿位供不應求,故部分小六學生要被逼提早退宿。
|
約兩個課室大的飯堂,是學生上課和集會的地方。 (盛德中心學校提供) |
陳校長續稱﹕「這裏只有一個集電腦室﹑美術室及活動教學室於一身的『多用途室』。沒有操場,上體育課時老師要帶著一班十多個學生到附近的亞皆老街運動場。遇上天雨,學生只好留在梯間,因為學校已沒有空餘的課室﹗」就記者所見,梯間只得一米多闊。
|
人手不足 支援缺乏
盛德中心學校只有一個全職及一個半職的社工,要應付全校學生的需要,可謂分身不暇。陳燕雲表示,雖然群育學校的社工與學生比例較低(一對七十五),但學生全部都是行為和情緒有問題的,所以縱使比例較一般學校低,學生仍未能得到充分照顧。「有些家長不合作,不送子女回校﹔有的則因自身問題,如吸毒﹑坐牢而無法顧子女。學校社工下班後經常要家訪,甚至由校方『出車』到學生的住所附近『捉仔』,工作量不輕。」
|

盛德中心學校校長陳燕雲表示學位供不應求,部分小六學生要被逼提早退宿。(蔡建興攝)
|
對於現時群育學校一比十五的師生比例,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社工葉寶琪表示﹕「這裏採用分組教學,由小二至小六(每級只有一班),所有出卷﹑評估﹑檢討的工作都由一名教師『一腳踢』,不似主流學校由數名教師分擔,所以即使一比十五的師生比例仍是偏高。」
盛德中心學校訓導主任周瀚輝表示,有不少學生都會在課堂鬧情緒,有些學生對小問題也會有很大的反應,有時甚至「要生要死」。所以即使每班只有十五個學生,很多時也要兩位老師才能控制局面。「有時即使是空堂,但如有學生鬧事,就要立即去支援,把鬧事的學生帶離課室輔導。改不完的作業只好下課後繼續留在學校完成,因此晚上七﹑八時才下班是常有的事。」陳燕雲也表示,該校只有十一位老師,卻要應付全校百多個問題學生,非常吃力。
遇有學生在課堂上鬧情緒,老師就要犧牲空堂改作業的時間前去支援。
(蔡建興攝) |
要教則無暇管,要管則無暇教,若教署要加快轉介問題學生至群育學校而不增撥資源,目前群育學校的教師將難以負荷,繼而影響教學質素。 |
另外,根據教育署的機制,群育學校每三十班才可獲分配到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協助輔導學生。但入讀群育學校的學生,除了一般行為和情緒出現問題的學生外,還有一些有讀寫困難的學生。因此教育心理學家還要訓練老師如何教導該批學生。但是,教育心理學家駐校的時間不長,而且要同時協助多於一間群育學校,不禁令人擔心這些學校的學生能否得到足夠的輔導。
但教育署特殊學校行政及策劃組高級教育主任楊欣欣書面回覆本刊查詢時卻表示,現時群育學校已有足夠學額﹑較佳的師生比例﹑較佳的社工對學生比例(七十位學生對一位社工)及接受過特殊教育訓練的師資,能夠給與學生足夠及優質的輔導。
據教署提供的數字,截至本年二月,七所群育學校共提供九百四十多個學額,其中有二百多個學位空缺,佔總學額的百分之二十,故現時群育學校的學額足夠。但要求轉介的個案數字不少。今個學年截至二月中,已有三百八十多宗要求轉介的個案,其中三百四十九宗獲成功轉介,可見社會對群育學校需求之大。
群育學校學生阿康也表示,現在同學的人數愈來愈多,上小組輔導由最初每組四﹑五人到現在要每組七至八人。
標籤效應 家長抗拒
在現行「中央統籌轉介機制」之下,校方須得家長同意才可轉介學生入讀群育學校。有不少家長害怕子女入讀這些學校會被標籤成「邊緣青年」,而拒絕讓子女入讀群育學校。有教育團體則建議取消轉讀群育學校要先獲家長同意的規定,減少推行計劃的阻力。
林婆婆的孫兒剛於去年轉往則仁學校小學部,她認為只有壞學生才會讀群育學校﹕「不乖的學生才會被『踢』到那些學校(群育學校)去﹗有一次我去則仁探我的孫仔,竟然見到有些學生在球場打架。學校那麼大,老師都管不了﹗」她表示若可以的話,定會將孫兒轉回普通學校。
曾轉介學生至群育學校的伊斯蘭鮑伯濤小學副校長戚浩泉表示﹕「曾有家長擔心群育學校的水平不及主流學校,也有些家長不明白群育學校的性質,怕子女入讀後會學壞,因此不同意我們轉介。」他認為學生年紀尚輕,由家長決定也無可厚非。
則仁學校校長吳淑櫻坦言學校向來有被人標籤的問題。她表示﹕「家長在未接觸群育學校之前,對我們難免有戒心,每位家長都害怕孩子在群育學校會未學好先學壞。但如果當小孩學壞時我們不在他們身邊,情況會更差。」
目前群育學校提供的課程只是由小一到中三,群育學校學生若未能回到主流中學升學,出路將很狹窄。

不少學者專家都認為應將群育學校的學制延伸至中五,以確保學生的出路。
(彭佩祺攝)
|
應設高中 保障出路
在主流學校負責轉介工作的余老師認為,群育學校應增設中四和中五的班級。她說﹕「很多學生都是在中二才轉往群育學校的,由於群育學校沒有中四﹑中五的課程,他們讀完中三就要離開,學生若能在群育學校多讀兩年,對他們的成長會有更大幫助。」
|
她又表示,群育學校增設中四﹑五的班級,可以保障學生的出路。這樣一來,家長也會較願意讓子女入讀群育學校。
香港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贊成將群育學校的學制延伸至中五﹕「群育學校作為另類教育支援系統,應有可改善的地方﹕例如增設中四﹑五的教育和住宿服務,而過渡性質的短期群育學校教育則以半年至一年為佳。」
他又認為不需家長同意而將主流學校學生轉介到群育學校的建議可行,但必須有前線的工作者﹑教署人員﹑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評估,才可決定學童是否適宜轉到群育學校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