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瑤/盧嘉恩
編輯 葉德瑩

「吃」是人生一大享受,但對進食失調症患者,「吃」是痛苦的回憶。過去十年,本港患上進食失調症的人數不斷上升。據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的資料顯示,本港約有十分之一的年輕人有厭食或暴食傾向,而厭食症患者當中,更有百分之十五最終死於自殺或極度營養失調。

減肥致厭食 心魔作祟

十五歲那年,阿欣(化名)因為減肥而患上厭食症。「當時我學習跳芭蕾舞,很重視身形,所以我只吃很少東西。」阿欣說自己主要以節食來減肥﹕「那時不停想著﹕我要瘦,我要瘦﹗就算放小量食物入口,也非常害怕會肥。」

身高一點六九米的阿欣,患病時最輕只有七十磅。「那時身體出現水腫及脫髮,連爬樓梯的氣力也沒有。阿婆比我還有力﹗」阿欣笑說。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治療師廖暉清表示,大部分厭食個案是減肥過度所致,很多患者是完美主義者,發育時期有一點胖,他們就很介意。他們與同齡的人相互比較下就會構成減肥的壓力。因此,十五至二十歲、剛發育的青年是患厭食症的高危一族。

不過,廖暉清指出,厭食症背後往往還有一大堆問題。正如阿欣說﹕「爸媽均要做生意,感情很好的姐姐又赴英國讀書,因此家裡很少人理會我,而且我讀的是名校,學業壓力很大。」

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助理社會工作主任鍾家寶說,患上進食失調症的年輕人大多是別人眼中的「乖仔乖女」,他們由於在學業和課外活動上的表現出眾,故此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總是覺得有所不足,時時刻刻批評自己,導致自毀的行為。

厭食變暴食 禍不單行

患病期間,阿欣經常出入瑪麗醫院,覺得自己被實習醫生當動物般看。當時她的心情矛盾,想康復,卻又怕肥。中六那年的暑假,她因過瘦要入院增肥,期間要插鼻喉來把高營養奶輸入身體。由於插鼻喉感覺難受,醫生又要她回升至百多磅才不用再插鼻喉,所以阿欣選擇了以狂吃來增磅﹕「我雖然想盡快康復,但同時又很怕會肥。」結果阿欣出院後便漸漸患上暴食症,到了中七,她的體重更回升至一百三十磅,比最瘦時增加了六十磅﹗

那時,阿欣很擔心自己的病情,情緒低落,常無緣無故不開心,只想躲在家中睡覺,不願外出。廖暉清表示,這些是大部分患者的症狀,他們的自我形象很差,有些更會做出自毀行為、甚至自殺。不過,阿欣較幸運,及時遇上一位飲食失調症專家,服用比前多三倍分量的抗抑鬱藥,加上自己的意志以及朋友的關心,令情緒穩定過來,病情也漸見起色。

現在,阿欣是一名大學生,身體雖已康復,但心靈的創傷卻是補救不了,回想患病的日子,阿欣仍會禁不住哭起來。雖然受過教訓,阿欣至今仍十分在意自己的身形,有時依然會設法減肥。廖暉清慨歎,傳媒標榜「瘦即是美」,所以自我形象只建立於外表上。「除非社會風氣扭轉,否則進食失調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一打老婆餅 一次掃清

中文大學二年級的阿敏(化名),一年前開始患上進食失調症。阿敏說升上大學後由於感情問題,加上功課壓力大,自己不懂如何做功課時,便開始吃東西,作為讓自己停下來休息的藉口。她曾經兩天內吃掉一罐曲奇餅,一次過吃光一打老婆餅,或是一盒廿四粒裝的朱古力,之後還可以繼續吃飯。「不知為甚麼不能控制自己,理智上知道應該停,但總停不了。」

廖暉清指出,暴食的原因通常是無聊,或藉吃東西來發洩及減壓,患者會連續吃一、兩個小時,部分患者是不知道飽的,就算知道飽,也不會讓自己停。

自卑感呈現 情緒起伏

阿敏說那段日子情緒波動很大。那時她非常不開心,原因不只是怕肥,而是不明白為甚麼自己連這點小的事情也控制不了。「有時媽媽見我吃東西便拿掉我的食物,我就向她發脾氣。其實有時知道她是為我好的,但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患上進食失調症後,阿敏整個人都變了,「開學的時候很多話說,患病時卻不喜歡說話,身邊的朋友也覺得自己有很大轉變。」阿敏表示,當時的情緒低落,不想見別人,「超級勁自卑」。廖暉清指出,自我形象差是暴食症患者常見的情況,曾有患者形容自己活像頭怪獸。

四個月內,阿敏的體重增加了十磅。不過,為了不想胖下去,暴食過後,阿敏會跳三至四小時健康舞。有時候為了減肥,阿敏會壓抑自己,不讓自己吃東西。當抑壓不了時,又大量進食,結果體重大起大落。

暴食令阿敏覺得飽滯,很不舒服,晚上又睡不著。阿敏曾把情況告知家人朋友,但只換來「控制一下自己」的建議。沒有人明白自己,阿敏當時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阿敏選擇向精神科醫生求醫,醫生指她抑鬱,讓她服用抗抑鬱藥,但身為基督徒的阿敏覺得宗教信仰對她的幫助更大,「從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所以自我放縱,但後來發覺在神的眼中,自己仍有價值。」

在絕境中救回阿敏的,還有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她常問自己﹕「身邊的人這麼愛惜我,為甚麼還要自我摧殘、讓她們失望呢﹖」

怕家人擔心 隱瞞病情

廖暉清指,進食失調症患者由於害怕家人擔心,及怕別人覺得自己不正常,常會隱瞞病情,故較難發覺身邊人患上了進食失調症。

假若發現家人或朋友患上進食失調症,我們應給予他們多些關心及支持,不要將話題重點放在吃與不吃的問題上,因為這其實是患者最不願意聽到的。最重要的,是勸患者於病症萌芽期便求醫,以免導致嚴重的惡果。

廖暉清說,雖然愈來愈多人患上進食失調症,但真正求助的卻只是少數,她解釋說,其他病人都想盡快康復,但進食失調症的患者卻可能會覺得有這個病也不錯,因為多了人關心自己,常常問他們「吃了飯沒有」,「有些患者甚至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他們覺得自己只是借這個方法來宣洩,根本算不上患病。」■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