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台上有兩個拳手,贏家只得一個,鬥志和鬥心成了勝負的關鍵。場館內,數千觀眾屏息凝神,拳手二人埋身肉搏。瞬間,一拳手應拳倒地,昏倒擂台上。「一,二,三,四······」全場觀眾跟著裁判數至八,裁判宣佈另一拳手技術性擊倒對方,場內頓時呼聲四起,喝采聲震耳欲聾。拳手長年鍛鍊的艱辛,都溶在此起彼落的掌聲中。

鐵虎拳擊會位於大廈天台,由鐵皮搭成,建築雖然簡單,但內裡設施齊全:沙包、拳套、制服、甚至擂台都一應俱備。

香港的拳手都是業餘的。拳手日常訓練就在館內進行。拳手先打空拳熱身,繼而獨個兒打沙包、練手靶、對鏡練習「擊影」來觀察自己的姿勢、台上對打、跳繩和健身等﹔有時亦會集體跟隨教練的「口號」練習出拳。

強勁音樂 充斥拳館

鐵虎拳擊會教練李振興說:「練拳很講氣氛,若有數個拳手一起練,他們會練得更起勁。拳會也會播放一些節奏輕快的音樂,原理就像聽到節奏強烈的歌曲會有起舞的衝動,拳手出拳會更有力。」難怪身處拳會尤如置身舞台一樣,強勁的音樂使人不禁振奮。

練拳千日 用於一招

拳手付出這麼多時間和心血練習,是為了在擂台上一試實力,打出名堂。教練會挑選練拳達半年至九個月的學員,參與拳會間的新秀賽。李振興強調只會批准那些技術和體能都已成熟的新手作賽,絕不會貿然讓他們「送死」。期間也有個別學員自薦上陣比賽,但若其功力未夠,教練仍不會批准。

香港拳王黎肇榮指出:「打拳最重要是有膽識和鬥志:要夠膽打人,也要夠膽被人打﹔要有鬥志堅持到底,不能隨便認輸﹔體能、技術和智慧反屬其次。」

頭昏眼花 孤注一擲

黎肇榮曾在多個國際賽事中獲勝。打拳十五年,參加賽事超過四十場。九八年到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場國際性拳賽令他留下難忘記憶。「對手都是外國拳手,實力比較強,心理壓力也比平日大得多。」到了最後一場比賽,對方是當地拳手,身材雖矮小,但肌肉結實、身手靈活、出拳迅速有力,兼擁主場之利,令黎肇榮陷於苦戰中。

苦戰三個回合,黎肇榮一直在挨打,以點數計他一直處於下風。「第三回合臨完場前,我被他一個重擊打得頭昏眼花,差點就倒下去。是意志力把我拉回來的。」黎肇榮在倒下的邊緣,內心緊抱信念:「不可輕易放棄,勝負不重要,不能夠被打痛打暈便倒下認輸,就算輸都要輸得有體面。」

幸好第三回合完結的鐘聲立時響起,黎肇榮才可稍作定神,休息一會。他知道繼續下去一定會輸,於是決定在第四回合重鎚出擊。結果出場一分鐘,他便以一個重拳,技術性擊倒對手。「最開心的是自己在倒下的邊緣仍能堅持著,最終更擊倒對方。」黎肇榮因該次勝利而獲「世界職業踢拳聯盟」承認為世界排名第八的拳擊手。

「口腫面腫」 不敢回家

自由搏擊是一種有高度身體接觸的運動,拳手受傷的機會較高。拳手在練拳初期因身體未能適應,肩膊、背部和腳部都會發痛。鐵虎國際拳擊會另一教練王偉通指出,練習時經常有「腳撞腳」的情況,有機會導致骨膜發大。黎肇榮表示,因常與其他拳手練打手靶,右手手肘不時發痛。訪問期間,他即場揮出兩、三拳,關節果然發出了「咯咯」的聲響。

拳擊需要埋身肉搏,以致拳手在比賽時經常被打至「口腫面腫」,滿身傷痕。對於拳手而言,戰績是苦搏力拚的標記,雖傷猶榮﹔但對於拳手的家人而言,有如錐心之痛。

黎肇榮的父母始終不能習慣滿身傷痕的兒子。打拳初期,黎肇榮曾負傷回家,父母看見他面上的傷痕,不禁直呼心痛,雙眼發紅。「父母擔心我會受傷,很反對我打拳,所以我有比賽都不會讓他們知道。若賽後面上有瘀傷更不敢回家,免得他們看到後傷心。」黎肇榮帶點落寞地說。為了安撫父母,黎肇榮每次得獎也會將獎杯拿給父母看,以勝利遮掩背後的辛酸。

「每人都有自己的擅長,既然我讀書不成,而打拳又有一定的成就,所以想在這方面繼續發展。」就是這一份滿足感,令黎肇榮能在反對聲中堅持下去。

勝利竅門 煎熬難耐

拳手要在比賽獲勝,會參加比自己磅數為輕的級別,但卻令拳手陷入最難熬的境地。報名時,拳手會虛報體重,如本屬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磅的拳手,會參加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磅的賽事級別,在比賽前兩星期狂減十數磅,令自己成為該級別中較重的拳手,理論上能佔優。李振興表示拳手會將進食量減半,吃較清淡的食物,減少喝水,以免身體積水過多。但運動量和練習卻不能減少,否則便會退步。

這樣的訓練會一直維持至比賽前的「過磅」階段,磅數符合要求便能順利過關,若超出標準便會被罰錢。「減磅的日子很難熬,要餓著肚皮練拳,真的會減低拳手士氣。但這也算是一種考驗吧!」黎肇榮無奈地說。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振宇認為,這樣的減磅方法會令人感到全身無力、頭暈和虛弱。心理方面因承受不了減磅的壓力和矛盾,造成自信心低落的情況。拳手雖會以維他命B及C作補充,但陳振宇認為幫助不大。■

記者  王珮芝  編輯  邱慧萍

按此閱讀
黎肇榮於國際賽事中獲勝,腰繫世界沉量級拳王腰帶。 (相片由黎肇榮提供)
返回目錄
拳手以沙包作對手,拚勁地揮拳。(邱慧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