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獎 頒獎典禮

文字傳媒(專題組)大獎
家事國事第一課
從一條數到把脈香港



曾仲榮檔案
-1985年 畢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系後,任職《百姓》雜誌記者。
-1988年《信報》記者、評論版編輯
-1992年《星島日報》助理採訪主任
-1993年至今 《香港經濟日報》採訪主任(政治),後晉升為《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兼總主筆。

翻開報紙雜誌,每天有成千上百條新聞,看完報紙後讀者便很容易忘記,《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兼總主筆曾仲榮便以出書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讓公眾快速理解及消化時事,培養他們能一葉知秋,洞悉時事。他更憑著出色的觀察力及分析能力,奪得今屆「中大新聞獎」文字媒體(專題組)大獎。

深入觀察人和事
  每當曾仲榮到內地工作,他都會從一些小事情建構對該城市的感覺:例如走到街上,他會留意周邊的店鋪所賣的東西,定價如何,然後再想想香港有沒有同類貨品,這一切都可反映內地與香港生活水平的差異。
迄今他從事新聞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在中文大學兼職教授《時事研討》科目也已十一年,但他仍經常跟學生說:「我不是一個好記者。」他認為,香港記者的衝刺力很強,但他卻不是那種具爆炸力、懂得跟報料人保持良好關係,又或專『爆料』做獨家新聞的記者。他喜歡花很長時間看很多資料:「我的長處是分析力強,能深入地看人和事,這也可以說是從寫社論訓練出來的。」
  從授課的經驗累積,加上寫報紙評論的功力,曾仲榮現在已經對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區情況了解透徹,而這些知識和經驗,也成為他撰寫《中國國情第一課──解構胡溫新思維》和《香港,誰邊緣化了妳?──上海、新加坡步步進逼》的最大資源。


曾仲榮致力提高港人對內地的認識,其《中國國情第一課》更入選為香港電台 2006年十本好書候選書目之一。而他也計劃撰寫中國國情的新一課,從現時的中國展望未來。

從認識中國到反省香港
  《中國國情第一課》是曾仲榮解釋香港未來命運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他選擇了以中國領導人的角度剖析中國國情。他認為,當市民掌握到中國領導人的思考方式後,便可以更快地掌握國內新聞的背後意義。例如從深圳限制銀行存戶在櫃員機提款的數額問題,可以看出中國政府關心資金流動,特別是非法資金,這與金融改革息息相關。
  理解國情,當然還得反省自身,這也是曾仲榮撰寫《香港,誰邊緣化了妳?》的目的:通過比較香港和其他亞洲的競爭對手──上海和新加坡,反省香港面對的主要問題,從而探索香港的出路。「要知道自己優點,可以問朋友,若要知道自己的缺點,就該去問敵人。因為你的不足就是他的機會。」

台上三分鐘 台下十年功
  現任《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兼總主筆的曾仲榮,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他話說得很急。他笑言,有同事說他說話很兇:「其實這是因為我說話時很心急,很想快速地解決問題,所以才會給別人較惡、較苛刻的感覺。」但其實他不僅說話急,寫作的速度也驚人。
他的兩部作品:《中國國情第一課──解構胡溫新思維》和《香港,誰邊緣化了妳?──上海、新加坡步步進逼》,分別是去年及今年放大假的兩周時間完成的。當時他幾乎每天起來一睜眼便寫書,每天平均寫七千字,他形容「比上班還辛苦」。
  常言道:「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別看他寫書寫得快,其實在寫這兩本書前需要一段很漫長的醞釀過程。曾仲榮自九七年鄧小平逝世時,便開始講授中國國情,從中慢慢地累積經驗:「當時我對中國國情不熟悉,便到處找人、找資料,第一次講得不好,看新聞時便敏感點,想得深入點。」

一日新聞見樹不見林 深入淺出助快速消化
  曾仲榮認為,香港的問題是資訊太多、知識太少:「報紙新聞只有一日壽命,公╴憧u見樹木,難見森林。」未能掌握新聞事件的整體情況。他自己當了新聞工作者多年仍有此問題,一般公眾更不用說。他認為,香港若要進入知識型經濟,不能單靠高科技,還要學會怎樣搜集、消化、篩選及綜合資料,再把它們演變為知識,因此他選擇以書本的形式,把資訊串連成知識,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讓公眾快速理解及消化時事,好讓市民能夠一葉知秋。


評判之言

-無線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助理總監袁志偉:「我認為曾仲榮的《中國國情第一課》非常好。他運用了輕鬆和活潑的筆法,以及客觀的事實和數據,深入淺出地引導有賭民心態的香港人從宏觀角度去思考中國問題。無論任何年齡的讀者,只要他對中國沒有深入的認識,這本書都非常適合他們。

-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香港和內地唇齒相依,探究兩地的發展是重要的,他(曾仲榮)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去分析解構,又提出了很多可信的數據去支持,很值得他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