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獎 頒獎典禮
電子傳媒(新聞報道組)大獎
林建誠:
拍得不夠好,
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林建誠小檔案 
-1991年 澳門電視台記者
-1999年 亞洲電視駐澳門記者。
-2004年至今 有線電視駐澳門記者。二零零五年轉為專注採訪內地新聞,現為駐廣州記者。


說起林建誠這個名字,也許未必街知巷聞,但要是說到追蹤珠海走私魚、汕尾東洲鎮警民衝突、湖南永州市珠山鎮騷亂事件、雲南普洱市地震等內地新聞,相信不少人記憶猶新,這些內地維權或突發新聞,都是由林建誠冒險採訪得來的。

林建誠現為有線新聞駐廣州記者站主任,負責內地新聞採訪。事實上,早在九九至零四年他任駐澳門記者時,已經把一半的時間放到內地新聞上。他認為,回歸以後,澳門的新聞基本上是風平浪靜,但內地卻有取之不竭的採訪題材。

採訪被毆已不是第一次
林建誠以珠海追蹤走私魚等新聞報道,奪得今屆「中大新聞獎」電子傳媒(新聞報道組)大獎。
自去年十一月內地供港淡水魚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他就開始思考這個題目。經過個多月了解,他初步斷定是運輸方面出了問題。隨後,他一方面找香港同事假扮買家,在電話中套得供應商證實走私魚事件;另一方面則和其他人暗中跟蹤運輸路線,揭發了整個走私魚的運作過程。
新聞曝光後,他還想進行第二次跟蹤採訪,這次他們在珠海市香洲區臨海的碼頭被毆打,攝影師被毆至鼻腫臉青,林建誠也被打傷。林建誠採訪時被打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零三年新年期間,他在採訪拱北社運分子與警方衝突事件時,就導致右手手腕骨折。

突破汕尾警方封鎖 捕捉衝突真相
在多年的內地新聞採訪中,他最精采的報道是零五年底汕尾東洲鎮警民衝突事件。汕尾衝突事件的起因是,汕尾當局在東洲鎮興建風力發電廠,佔據了大量土地、斷絕了村民賴以維生的漁業資源,村民卻得不到合理補償,於是村民就封鎖電廠道路。到後來,汕尾當局派遣防暴警察進駐該廠,拘捕村民代表,引發抗議。警察向村民投擲催淚彈,並射殺抗議的村民,但當時政府甚至中央都不承認這件事,也就是說沒有傷亡數字。
當林建誠到當地時,公安已經封鎖了進入村鎮的公路,但他看準公安無法──駐守村鎮附近的田埂小路,便摸索這些小路進入鎮內。清晨六時,他趕到醫院採訪傷者,卻見醫院也有公安駐守,林建誠趁他們離開稍息時,悄悄潛入病房,拍攝到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至少兩名傷者躺在床上,向記者訴說中彈經過。
整個拍攝過程不足五分鐘,他卻深刻難忘,在描述事件的時候他依然一臉激動:「拍完後,我們保持冷靜,慢慢地從正門走出去,但是心在噗噗地跳,怕這些敏感資料會被截查沒收。」後來他採訪了死者家屬,推翻了當時警方向外界宣布零死亡人數的言論。在這次採訪中,他和攝影師是第一個進入該鎮並採訪到傷者及死者家屬的媒體,後來採訪資料更被美聯社引用。



林建誠於重慶採訪「中國最牛釘子戶」。

懷著人文精神 為基層發聲 
在中國採訪限制多而且情況複雜,但林建誠喜歡引用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名言激勵自己:「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他覺得要走在最前線,才會有好新聞。
要做一個出色的新聞記者,除了要有衝破障礙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他很欣賞著名攝影記者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抱著關懷的心去做新聞。林建誠的理想是要秉承這種精神,衝破障礙,有責任感地關懷基層小人物。林建誠覺得內地沒有足夠的渠道讓小人物說話,而自己則是要為他們發聲,例如「嫦娥一號」升空的報道,當很多媒體都在稱讚國家科技取得成就時,林建誠卻報道升空對西昌發射站周邊居民帶來的生活影響、環境污染等問題。
做中國新聞有苦有樂,他說自己報道得愈多,對中國了解得愈多,他對祖國的愛就愈深:「對祖國的愛,至少在十年內不會變,在我記者生涯結束前都不會變。」

木人巷出身 獲獎是得到認同
林建誠在中學畢業後,考入了香港珠海書院新聞系,但因家境貧窮而放棄入讀,這是他的一個遺憾,他現正在香港公開大學進修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課程,雖然他常常在廣州,要兼顧學業並不容易,但他仍希望可以完成大學課程。
獲得「中大新聞獎」是對林建誠多年來努力的肯定,他沒有想過能夠獲獎,所以得知結果時很是驚喜,他說,「中大新聞獎」以往獲獎的都是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我相信這次是對我的新聞報道的肯定與認同,自問自己只是『木人巷』出身,得到一致的肯定,既增加自己的信心,更鼓勵自己不要偷懶,繼續對傳媒行業有承擔。」


評判之言

- 《南華早報》 Editor-at-Large 楊健興:「這類新聞的採訪難度很高,記者在內地採訪比較困難,林建誠的作品非常難得。」

- 《信報》總編輯陳景祥:「我覺得他能『down to earth』,很勤力、很專業。」

-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追蹤走私魚』的報道可說是電視新聞的代表作!我想極少人可做到他這樣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