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獎 頒獎典禮

文字傳媒(新聞報道組)大獎

揭穿黑幕的偵探
陳志偉


陳志偉檔案
-1994年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
-1994年 加入《明報》,在突發組、港聞版工作--。
-2007年 《明報》港聞版首席記者



  「偵查報道,最重要的是找出不能反駁的證據,使對方無話可說!」這份執著,雖然令陳志偉採訪時遇上不少阻礙,但也讓他在偵查報道上屢建奇功,並獲得本屆「中大新聞獎」文字媒體(新聞報道組)大獎。

尋找「不能反駁的證據」 
  為了要做好偵查報道,陳志偉憑毅力和分析力不停尋找「不能反駁的證據」。以他近年的得意作品「新盤公布成績不符註冊紀錄」為例,他花了近三個星期,翻查二千六百多份土地註冊紀錄,與發展商公布的內購呎價,逐一放進試算表分析比較,終於得到「不能反駁的證據」:證明某些大發展商誇大旗下物業單位的銷售量及平均呎價,藉此吸引更多市民購買。這篇報道以及其他傳媒的跟進報道,終於促使政府收緊措施規管發展商。
搜證期間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重複而沉悶的,然而這卻是成功的關鍵:「其實當時早料到發展商誇大數字,問題是要如何證明,一定要拿出對方不能反駁的數字,土地註冊處的成交紀錄正是發展商不能質疑的。」



陳志偉表示當記者除了工作時間長,還經常要日夜顛倒,往往無法兼顧家中細務。因此他特別感謝妻子對他無言的鼓勵和支持,讓他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

堅持追問回應
  雖然陳志偉累積了多年偵查報道的經驗,他仍堅持要取得有關單位的回應:「我一定要堅持問到有關單位的回應,要是太相信自己的分析力,出錯的機會會大增。」有一回,他收到消息,指有水車每天都把大廈的廁所水運送到某菜市場養魚,陳志偉於是跟蹤那水車到一幢大廈,親眼看到水車把車上水喉接駁到大廈的駁水位,並看到有水在流動,他還嚐一嚐那些水,證實是鹹水,便相信消息是正確的。然而,這次他幾乎「老貓燒鬚」:原來那水車是把海水泵進大廈的水缸,供該處的海鮮攤檔使用。「幸好當時我追問官方回應,否則不但害了自己,還損害了別人的聲譽。」陳志偉得到回應後,隔天再到現場觀察,證明官方的回應是正確的。
死纏爛打
  他憶述今年五月刊登一篇有關Wi-Fi上網保安漏洞的報道,最初他是從外電得知外國Wi-Fi保安有漏洞,卻不知如何入手偵查本港的保安問題。
他從不同網站下載了十多個黑客軟件,卻不懂操作,無從入手,甚至曾苦苦央求電腦專家入侵他的電腦,但他們都因違背操守而一口拒絕,正毫無頭緒時,有一位專家看到他電腦的其中一個軟件時,衝口而出問:「你怎麼會有這套軟件?」這不經意的一問,登時讓他猜到那套軟件適用於黑客技術,其後他苦心鑽研,用該軟件嘗試入侵自己的電腦,往後的搜證工作便有眉目了。
意外的「另類收獲」
  偵查報道難度極高,輕則一場虛驚,重則惹上官非。陳志偉曾經在追蹤山邊的走私油站時遇上對方的「天文台」(負責把關的同黨),嚇得他立即與身邊的同事假充攝影發燒友,表面上談笑風生,還與同事一起抽煙,其實他緊張得把煙尾錯當煙頭。偵查報道經常涉及敏感題目,就算多審慎也可能會惹官非。對此,陳志偉特別感謝報館多年來對他的支持,除了給予他極大的信任外,還為他提供法律和金錢上的支持,使他倍感安心。
  他大學畢業後便加入《明報》當記者,轉眼便當了十三年,回望過去,他謙稱自己不是好記者,為了採訪得罪過不少人:「好記者應該在揭穿黑幕的同時又保持公正獨立,做到面面俱圓而又不受交情影響。」為了做到面面俱圓,他正努力學習耐心聆聽,力求與消息來源建立互信關係。



陳志偉(左)近年不時出席講座擔任主講,讓學生及公眾更深入了解偵查報道及記者的工作。圖為他其中一次與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譚志強(右)合作主講及介紹偵查報道的威力。

一樣的偵探 不一樣的報酬
  他做的偵查報道其實有點像私家偵探,二者有何不同?陳志偉笑說最大的不同是報酬:「私家偵探賺的是金光閃閃的鈔票,我賺的就是一份滿足感。」這次他還賺多了一個「中大新聞獎」。得悉獲獎的一刻,陳志偉立時致電向太太報喜,他高興得連股市大跌都拋諸腦後。他認為,「中大新聞獎」以個人為參選單位,得獎不但代表他獲得認同,同時賦予他努力下去的原動力:「就算報道未必能改善社會上不公平的事,只要做到揭穿黑幕,或令到黑幕消失,就已經很有意思。」


評判之言

-無線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助理總監袁志偉:「從陳志偉的參賽作品可見,他有很強的新聞網絡去做獨家新聞,而且在表達上也很有條理,能從多方面分析問題所在,這是非常難得的。」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我給了陳志偉頗高的分數。他在題材、比較等方面的準則都訂立得很好,報道很詳盡,整體來說比其他人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