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叛道 異於主流

        「Cult」,字典解作「狂熱、邪教」。Cult片可說是誇張、荒誕、令人著迷的小眾電影。

        愛看日本Cult片的圖像設計師Dicky接觸Cult片十多年,認為Cult片的特點是離經叛道,不為大眾接受。大眾覺得是爛片,但有一少撮人能從中找到精華,覺得這些戲能表達他們心中所想。Dicky以日本導演塚本晉也的《Haze》(2005)為例,電影講述一個胃部受創的男人與同病相憐的女人在一個極為狹窄的密室互相殘殺,但再看下去,原來這對男女本是一對夫妻:「不同主流片,Cult片沒有公式化的劇情和結局,卻是奇怪但有趣的故事。」

        現年三十多歲,在《明報》任職記者的Frank看Cult片二十多年,家中大約收藏四百套Cult片,他認同Cult片就是誇張極致的電影:「Cult片會大眾化?沒可能。一旦要主流,題材手法必有顧忌,那就是為何被說成邪教電影了。」

        導演濃烈的個人風格,內容不受主流創作限制,在畫面上更挑戰觀眾的感官意識……這些都是Cult片迷愛Cult片的原因。Frank形容Cult片是「意外好吃的晚餐」,因為Cult片特點在於劇情曲折離奇,難以估計,如香港的《打擂台》(1983)(黃志強導演)混合了中國功夫、電影《未來戰士》和《2001太空漫遊》的元素,講述未來世界中一間中式拳館和控制當時社會的迷幻藥黨有多場拳鬥,呂良偉是主角,卻是第一個死去:「當時我的感受是:『嘩,不是吧?』但我喜歡這種感覺,只有Cult片才給到我這樣的感覺。」

嬉笑反斗 VS 毛骨悚然

        Cult片的另一個特色是大膽、反斗。文化評論人潘國靈指:「Cult片有反斗遊戲精神,有playful(嬉笑)的感覺,突破常規、沒有禁忌、實驗性質。」如昆頓塔倫天奴導演的《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rious Basterds,2009),不但說復仇,還「玩」歷史,希特拉不是自殺,而是遭亂槍掃射和大火燒死。又例如劉鎮偉的《西遊記之月光寶盒》、《西遊記之仙履奇緣》(1994),劇本由四大名著變成時空穿梭。

        Cult片的精神在於嬉笑反斗,以致片內有不少大膽、誇張的情節,例如殺人分屍就要用不同的用具,匕首、剪刀、電鑽、電鋸,無奇不有。藍乃才導演的《力王》(1993)更是當中的代表,北天王掏出自己大腸勒著力王的頸,力王將巨型血肉亢奮怪獸推落大攪肉機內,攪成肉醬,畫面血腥,令人嘩然。

涉及文化解讀 非人人能參悟

        大部分人都會抗拒Cult片的「反斗」情節,文化評論人潘國靈認為,這是基於觀眾未能了解Cult片的精神所在:「Cult片不是人人能看,要『在行』,當中牽涉文化解讀。」觀眾不只要有「Cult knowledge」才能欣賞到電影內容,更要了解製作人的背景,明白當中所表達的不只局限在一套戲,例如導演昆頓塔倫天奴,若觀眾知道他本身對「暴力娛樂化」的狂熱,再看他一系列的戲,才能理解當中的意義。

        影評人家明也認為,沒有固定的公式去界定一套電影屬Cult片與否:「Cult片的文化核心是影迷的感覺。不要以藝術成就、音樂、演技來量度一部電影是否Cult。其實很唯心,那是影迷的情意 結,不是你說是我說是,那套戲就變成Cult片,要時間沉澱才能浮現出『cult status』(文化特徵)。」

資深影評人Stanley Ng亦認同:「Cult與不Cult絕對是觀眾定義,要有人帶領吹捧及其他人和應。」

資金多少不拘 心思最重要

        Cult片經常被視為純粹色情暴力片和喪屍片,或是缺乏資金的電影(B片),網上電台Our Radio《電影長短打》節目主持辛比卻認為:「愛看Cult片乃因喜歡看見別人所花的心思,在資金缺乏下拍出『爆』的東西來。」

        但其實Cult片不等於色情暴力和小本製作,如耗資過億美元,由薩克薛達導演的《保衛奇俠》(Watchmen,2009)就是資金充裕的Cult片。

        辛比五歲就看余允杭導演的《山狗》(1980),自錄影帶時代便收集不同國家的Cult片,至今有五百盒錄影帶、過千套LD和七千多隻VCD及DVD Cult片收藏,可算是本港最狂熱的cult片迷:「電影不夠位存放,我由母親家搬到我婆婆家。之後又不夠放,就自己搬出來了。」

討論零散 未成氣候 

Cult片集中地非旺角信和中心的「100% Attitude」莫屬。接觸Cult片十多年的老闆林先生指像他集中賣Cult片的店鋪不多。現時的鋪位是新搬入的,連同舊鋪經營了五年,林先生說光顧的人七成都是熟客,現時大約有300套來自不同國家的存貨,但以外國Cult片居多,他指出:「美國、日本這些國家都有Cult片的發行商,但香港沒有。」

       雖然有人為Cult片瘋狂,但Cult片於香港的市場仍偏小,影評人家明歸因於Cult片不是香港大眾喜愛的電影。因為「騎呢怪雞」。被視為Cult片的《特務之王2008》,其導演朱嘉逸也指沒有動機拍Cult片:「外國人會欣賞Cult片,香港人則會覺得這是次文化的東西,會不屑。」

        昔日未有電影三級制,《黑太陽731》(1988)、《力王》(1993)充滿極度殘酷血腥的打鬥場面,在放映時引來許多衛道之士的批評,過去許多Cult片上映時票房慘淡,只能成為小眾電影。現時Cult片迷也多數私下看,或在互聯網上分享觀後感,但始終討論零散。再者,香港與內地合拍電影已是趨勢,限制了Cult片的生存空間:「國內關卡審查嚴格,晦暗和神怪元素不能有,要譜主旋律,如歌唱民族主義。」

        辛比認為,教育和市場兩項因素主導Cult片的發展,學校教育向來教導學生崇拜色情暴力使人降格,老闆也不願冒險投資拍這類型的電影:「香港Cult片生存空間窄的情況不會有大改變,所以好悲觀。」

        即使藝術發展局有電影資助,受益者每年約得十個:「藝發局容不下我們,唯有寄望以獨立電影去拍cult片。」